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美俄国防工业发展的不同路径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作者:林左鸣 来源:学习时报   2011-11-21 20:01:36

 

 

    依靠“军民融合”摆脱“官办外助”

    中国历史上长期采取一种官办加买办的“官办外助”的体制。谁摆脱这种旧格局快,谁就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工企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政企分离、走向市场。

    与西方国家军工产业走完全市场化道路不同,中国现代军事工业从清政府创办的“洋务运动”诞生的一系列枪炮局、船政局开始,到民国的兵工厂,完全都是政府直接操办。由于现代军工科技的落后,还要仰仗帝国主义分“一杯羹”,实际是一种官办加买办的“官办外助”体制,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克服重重困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建立了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并参考苏联建立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种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国防工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严格地说,并没有摆脱始于曾国藩的那种“官办外助”的旧军工格局。长期以来,军工企业一直处于在体制上完全依赖政府投资,运行机制上又被旧的计划经济方式束缚着的“半衙门”运行模式,严重缺乏市场经济的滋养,自主创新乏力,一些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引进,形不成发展活力,还没有走出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这种状况对中国军工企业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在我国军工企业近三十多年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谁摆脱这种旧格局快,谁就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谁就会发展得好一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工企业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积极探索,通过努力实现了单一军品型的军工企业向军民结合型企业转变,由内向型企业向内外结合型企业转变,在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实践。特别是成立军工总公司初步实现政企分离、接着又改组为集团公司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真正迈出了政企分离、走向市场的步伐。尽管如此,中国军工企业也和俄罗斯一样,在实现市场化改革和企业化转型的根本问题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也和俄罗斯一样是“一堆土豆”,没有实现全产业链与全价值链的集约化整合,没有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军工企业坚持走市场化改革道路,紧紧围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需求,锐意创新,团结拼搏,奋力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军民结合型产业。以船舶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军工企业,在军工技术向民用产业转化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西方的世界军工产业强国相比,与贯彻落实我国新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相比,与肩负“富国强军”的历史使命相比,我们的军工产业仍有很大差距。譬如,武器装备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整体上仍存在差距,一些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企业运营尤其是军事装备发展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严重依赖中央政府投资,自身造血功能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军工技术转为民用的转化率不高,民用产业在经济上“反哺”军工技术的能力弱,军民融合式发展格局还未形成,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力求早日实现根本性突破。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00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专门研究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问题。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军民产业良性互动,不仅是新军事变革条件下提升国防装备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为了实现我国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产业发展道路。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