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重庆没有刻意搞什么新政和模式
重庆日报 作者:任锐 商宇 何清平 2011-04-29 12:19:28
本报记者 任锐 商宇 何清平 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昨天,市长黄奇帆接受港澳主要媒体高层集体采访,着重介绍了重庆的开放、改革、民生导向发展战略等大家关注的问题,并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参加集体采访活动。 黄奇帆:很高兴和港澳媒体朋友见面,我先介绍重庆最近几年的开放、改革和民生导向发展战略推进三方面的情况。 一在开放方面。 最近3年,重庆着力推进开放高地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重庆利用外资约1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了63亿美元。这3年,是世界金融危机的3年,是各种外资投资萎缩的3年,恰恰在这个时候,重庆实现“弯道超车”,每年利用外资增长率在50%以上,3年实际外资到位数涨了5倍,增长率3年保持全国第一。去年利用外资总额在内陆中西部22个省区市中名列第一。 其中,近3年,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中,约有40%-50%在重庆,重庆的台资投资在大陆31个省区市中的排序,由2007年的20位跃升到去年的第4位,仅次于几个沿海发达省市,标志着重庆开放度在提高。 “走出去”方面。去年,重庆企业完成包括在澳大利亚、巴西、英国等的6个海外投资项目,投资额达50多亿美元。中国去年海外投资总量约500亿美元,其中400亿美元是中央企业干的,“地方部队”全部加起来100多亿美元,重庆就达50亿美元,这方面,地处内陆的重庆走在了开放的前沿。 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2009年重庆进出口量达80亿美元,去年涨50%多,达124亿美元,今年预计会增长100%以上,达250亿甚至300亿美元。我们计划,明年过500亿美元,到2015年超过10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有进有出,代表一个地区和世界的融合度。地处内陆的重庆要补上开放这一课,特别是作为直辖市,重庆需要通过开放高地的建设提高内陆地区的开放度,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这些年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做得比较好。 过去10多年,沿海地区实现加工贸易1.2万亿美元,其中最出彩的成果就是形成了1亿多台笔记本电脑加工基地。重庆在这两年里,正在形成“3+6+200”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惠普、宏碁、华硕等品牌商将在重庆下单1.2亿台笔记本电脑,相当于沿海过去10多年形成的全部生产力,这些单子吸引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代工商集聚重庆,其中的奥秘就是重庆创新了加工贸易模式,对沿海“两头在外”的传统加工模式进行垂直整合,实现80%零部件本地造。一年多时间已经有200家零部件企业进驻重庆,预计到今年底60%的零部件将实现本地化,明年底实现80%本地化。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预计销售值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再造一个重庆工业。与此同时,重庆瞄准平板、3G手机的制造,打造中国电子产品高端基地,同时这也带动重庆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带来了国际化、进出口等各方面的指标变化。 在开放方面,内陆第一批两个保税(港)区落在重庆,同时国家又批准了两江新区,相当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一样的新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形成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在改革方面。 这几年我们推动了社会和经济深层次的制度化改革。有许多问题靠投资解决,有许多问题靠行政协调解决,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是体制机制产生的。凡是大面积、长周期存在的问题,一定和制度安排有关,就要动用改革、创新的头脑,从制度上进行调整。这个意义上讲,最近几年,重庆在经济社会体系中也做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国企改革、金融系统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三权”制度改革等,我重点介绍户籍制度改革和公租房建设。 重庆是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有2000多万农民,每年约800万农民外出打工,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一年到头在城里工作,即使同一个岗位,却与城市职工享受不同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障标准甚至子女在城里接受教育都不同。因此,除非把农民工改成城市户籍,否则就难以实现同等待遇。这种事只说漂亮话没用,要从制度安排上到位。重庆现在的政策是,凡是重庆的农民工,在主城工作5年以上,县城3年以上,乡镇1年以上的,就可自愿转为城市居民,一旦转为城市居民,养老、医疗、教育等五个保障一步到位。 要申明的是,转户与土地不挂钩。即使是外地农民工在重庆打工,也可以在重庆转户。因此,有效的工作,就是农民工转户的唯一条件。目前重庆转户已满8个月,已转户190万人,预计今年底,约有300万农民工转户。如此大规模的转户,总体风平浪静,说明符合农民的利益,符合社会的实际。好处有三方面,一是维护了农民工群体的权利;二是统筹城乡,促进了城市化;三是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因此,总的来说,我觉得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很成功的,我们很有信心把这件事推进下去。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花费成本,市政府很慎重地推进这件事,去年启动之前做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我们测算过,一个人的成本至少10万元,如果300万人就是3000亿元。涉及到三个板块:一是有1000多亿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关。农民工转户之后待遇和城市职工一样,企业在15年要多支付1000多亿,每年就是80亿,重庆整个工业销售和商贸销售值已达1.6万亿,增加了80亿成本,可以负担。二是政府和社会要承担八九百亿,作为300万人在城里工作需要配备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实际上,这个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已经潜移默化地适应了常驻在城市的农民工的需求。三是农民的土地总有些需要转移,也将会涉及上千亿。但这不需要政府出,而是通过市场周转,谁接盘谁出钱。如果没有市场就可能剥夺农民财产,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并通过土地交易所帮助农民盘活农村宅基地。 住房制度改革方面,我们去年一年建设了1300多万平方米公租房,三年计划建成4000万平方米,目前已有部分建成转租给老百姓,今年还将开工建1300多万平方米公租房,到明后年实现转租。大体上满足中低收入居民20平方米/人,可以解决200万人居住,另外100多万人口居住在保障安置房内。我们设想,重庆如果有1000多万人,有600多万人由商品房市场配置,300多万人属保障房公租房配置,这就是我们“双轨制”的住房配置体系。 另一方面,大家会关心,公租房配置给谁。大体上为三种人服务:一是为农民工服务。大量农民工转户进城,带家人到城里居住,可以住公租房。二是为新生代大学生服务。三是为家庭住房面积人均1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原住民服务。在具体的操作中,工资收入不是敏感系数,关键是身份,只要是农民工、大学生、人均15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都可以住。公租房租金的基本定价原则是不超过中低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1/6,每平方米每月租金10元左右,大于银行利息,可基本平衡银行贷款。 三是民生导向发展战略的推进方面。 去年6月,重庆市委全会作出《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预计3年内要投入3000多亿元完成“十大民生工程”。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缩小“区域、贫富、城乡”“三大差距”,我们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哪怕经济发展了,但“三大差距”还是在扩大的话,就是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增长方式使“三大差距”不断扩大,现在看来不符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我们在这方面系统推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改变分配方式,从一次、二次、三次分配上下功夫;二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保障措施、城乡经济要素的一体化,这个很重要;三是让人人都有人生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在衣、食、住、行、养老、医疗、教育、就业八件大事上大体均衡。 总之,我们在缩小“三大差距”上形成了系统的措施,并形成了一整套考核体系。重庆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轨,“三大差距”就应该年年有收缩,这样一个城市才会真正有幸福的感觉。 香港卫视:近年来,重庆推出一系列新政,形成“重庆模式”,在国内外引起了各界人士关注,请您谈一下“重庆模式”对中国经济社会有哪些影响? 黄奇帆:熙来书记和我都认为,我们在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刻意搞什么新政,也没有搞什么模式,我们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遇上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我们面临不少长周期存在的问题,这里面就有制度安排的问题,刚才说的户籍改革,就是解决制度问题。造成农民工年年返城和不公平待遇,就是制度安排问题。这些涉及制度的问题,遇上了,就不能绕道走,要打攻坚战,要有顶层设计,考虑周到了,一步一步来推进解决。如果我们做成功了,其他地方也许会效仿。 比如我们提出“双轨制”的住房制度改革,建设公租房,市委常委会讨论4次,市政府常务会讨论六七次,市长专题会讨论了十几次,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一旦成型后,就果断、坚决地推进,现在来看很成功,制度设计符合重庆实际。如果这个制度设计对全国有借鉴意义,全国可能将此作为典型来推开,现在国家已经在各地全面推开了。对我们来说,初衷是解决重庆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中国很大,各地情况都不同,做事不能“一刀切”,重庆成功的做法外地不一定适合,各地都应结合实际,在符合中央政策和群众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