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今日成立30周年 面临改革精神淡化等问题
经济参考报 2010-08-26 12:26:08
“劳动力阻滞效应”是深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另一把“双刃剑”。在三十年来,中国内地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不断涌入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使得深圳人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并带来制造业和加工业的繁荣局面,但从长期角度看,这种情况却在缓慢地阻碍深圳特区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分析说,深圳的产业层次依然存在问题,在世界分工的产业链条上深圳仍是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 持有类似观点的钟坚也说,高新技术产业确实已经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但现阶段还存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偏低、增加值率偏低、对地方财税贡献偏低等突出问题。从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看,IT产业一家独大,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薄弱,由于工业企业的同质性和高度外向型,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 二次改革 深圳下一个三十年路在何方 “2015年,生产总值要达到 1.5万亿元,人均年收入从2.9万元增长到4.9万元”———这是深圳近日提出的发展目标。专家认为,深圳特区过去那种靠土地和简单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方式已经难以复制,如今的特区需要新一轮的变革,通过内涵的提升、人口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谭刚透露,目前深圳正在布局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五年这些高新科技产业可能进入高速成长期“从产值率角度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产生的税收和地方财政肯定比不上一些传统企业,特别是房地产”,谭刚对记者说,“但是,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每年的贡献就不是传统企业可以相提并论的了。如华为每年对深圳的税收贡献有好几十个亿。” 钟坚认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要素制约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相比传统制造业而言,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减轻自然环境损害、减少自然资源依赖、发展循环经济。无论如何,从数据上看,深圳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已经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已经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实现经济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钟坚对记者说,“我个人认为,深圳过去三十年最大的失误就是对教育科学事业重视不足,和‘亚洲四小龙’差得不是一星半点。香港有7所大学进入亚洲前100名,新加坡有4所,这两个城市的竞争力在全球近年来均在前十名之列。深圳政府虽然重视教育,但是和他们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深圳的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比全国平均水平都低。文化没有科教先行,是无法立足的。科技教育是基础,应该优先发展。”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还建议,深圳在下一轮改革浪潮中应当弘扬尊重市场的风气,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捍卫法制的市场经济,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从而实现充满公平正义的城市化。 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而积极的角色,一方面要清理妨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发挥活力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要对市场自发运行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成熟的预见,主动防范经济去做错误的事情。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认为,城市化不等于城区化,而是必须让所有公民都享有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获得城市居民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大部分来深建设者都没有本地户籍,也感受不到城市居民应有的基本服务,这样的高城市化率是不真实、不公平的。作为特区的深圳应该更加开放,让更多的来深建设者可以享受到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与本地人同等的福利。” 专家们期盼,深圳在三十年后可以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