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文化遗产日”中的一点偏差
来源:南方日报   2007-06-13 10:49:09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央视花4个小时直播了三个考古发掘现场的工作状况,分别是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我们广州的南越王宫遗址。制作这样一个节目对于观众认识文化遗产、增强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笔者看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直播,觉得其中的基调有点偏差——不知道后面如何,那就是节目过于强调了遗址里的“宝贝”属性。
  
  几个现场的主持人喋喋不休地老是在告诉我们,这个是无价之宝,那个是稀世之珍,“宝贝”声不绝于耳。在金沙遗址那里,主持人不断惋惜去年直播时如果再坚持一会儿就能看到“金面具”的出土;接下来的媒体见面会,告诉我们的也主要是“金面具”待会儿将在大厅首次展出。彷佛“金面具”是这个遗址的全部。韩城那里的主持人也是对出土器物的价值动辄表现出夸张的惊讶表情。稍微追溯一下,在此前的直播预告中,不少媒体就已经把发掘过程自以为“形象”地比作了“挖宝过程”。恕我直言,这个比喻相当庸俗。
  
  考古绝不等同于挖宝,这已经是一个无须在此赘言的话题。一个遗址的地位,固然一定程度上要靠其中的“珍贵文物”来奠定、来提升,但并非“惟此为大”,重要的还在于它究竟透露了多少历史信息,能填补多少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因为大至宫殿遗迹,小至砖头瓦当,无不沉积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考古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帮助今天人们了解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各个方面的状况。直播的时间短,要挑重要的说,而且观众对“宝贝”有好奇的心理,这我们能理解,但是如果基调或者客观导致的效果仍然将考古停留在“挖宝”的水平上,格外突出“宝贝”的一面,也许就于无意中淡化了揭示整个遗址的时代特点、独特性质及特殊的文化意义,那么我们就说这种做法是有偏差的。
  
  严格说来,文化遗产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贝,但是显然,百姓眼里的宝贝是那东西值多少真金白银而不是文化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灌输“挖宝”的观念,会使人们更加浸染上强烈的功利之心。北京的四合院因为房地产开发而被大面积地拆毁,前两年一些古城因为新区建设而毁于一旦,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在于拍板的人们认为那些看上去破烂的建筑不值钱,算不上文化遗产,留着碍事,既难看又占地方,不如拆了。
  
  我们的确需要“文化遗产日”了,今天,保护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否则如陈丹青先生所言:“在历史中,我们靠什么辨认自己?”不过在我看来,举办“文化遗产日”的目的,至少应该是纠正百姓对考古即挖宝的偏颇认识,而是以平静的心态体味厚重的“物是人非”的千年沧桑,进而明白自己对文明的传承也负有一份责任。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