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民办高校遭遇生存危机 政策缺乏是受困原因
选自: 中国教育报   2010-01-04 12:58:34

民办高校招生人数平均下滑50%

“学校普遍感受到了招生的压力,个别民办高校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有的民办学校招生量只达到前一年的60%至70%,原先能容纳6万学生的某大学城,2009年只招到3万人。”在论坛上,来自西安外事学院的黄藤院长一语道破民办高校目前的发展困境。

而据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民办高校普遍遭遇招生寒流,众多高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很大影响,新生数量平均下滑40%至50%。

与公办高校有财政补贴不同,由于民办高校基本上依靠收学费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生源减少直接影响到学校收益和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开始缩小办学规模甚至停办。在河北省廊坊市的东方大学城,30多所民办高校已经锐减到了十几所。

事实上,民办高等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已进入到一个转型期。一方面,近年来民办高校规模不断减小。据了解,从2002年至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从140万人下降到92万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进入了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阶段,民办高校数量已从2002年的1202所减少到目前的866所。

政策缺乏是民办高校受困原因之一

民办高校招生为何出现萎缩现象?有的民办高校表示是因为许多学生回去复读了;而有的高校则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家长觉得民办学校的费用太高,毕业后还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因此就没有让孩子继续读书了。

北京一所民办高校的负责人则表示,高考生源减少、普通高校扩招等,是导致民办高校生源减少的客观背景。据了解,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比2008年减少40万人。而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高招计划录取率接近62%,比200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一方面是考生人数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高考录取率的提高,这都导致了民办高校生源的萎缩。

不过,也有与会代表认为,金融危机是导致民办高校遭遇招生寒流的重要原因,但却不是根本原因,此次困境是民办高校长期积累弊端的总爆发。民办学校定位不准、招生恶性竞争、教育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学生就业能力倍受争议等等,在历数民办高校诸多发展弊端的同时,与会代表还指出,国家政策支持的缺乏也是导致民办高校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专家指出,民办学校在办学经费资助、用地、人才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再加上我国教育公益事业发展较慢,民办高校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捐赠,使得民办高校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提高质量是民办高校转型的核心

为了破解民办高校遭遇的困境,促进民办教育成功转型,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代表各抒己见,期望共商对策,抱团取暖。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认为,在这样一个遭遇寒流的背景下商讨民办高校发展机遇与挑战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更加明确现阶段民办高校发展的策略,从而推动民办高校最优化地发展。

黄藤认为,从宏观上看,我国民办高校的共性发展战略,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定位,多元化发展;各民办高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优势,确立不同的办学理念,选择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不同的发展定位。

也有代表提出,民办高校在转型期,要在合适的规模下转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建设上来,质量应当成为其发展核心,这是民办高校必须面临的理念上的转型。首先,应当更加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及时拓展学科专业;其次,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再其次,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摆脱“实践操作薄弱”甚至“教育内容空白化”的状况;最后,形成民办高校内部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促进民办高校的自律发展。

北京城市学院副院长陈宝瑜则提出,应刻不容缓地把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传统模式转移到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多样化人才的教育定位上来;尽快建立把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结合起来的学业综合考评制度。

与会代表还认识到,走出民办高校的发展寒冬,2010年将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民办教育应当继续坚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的角色定位,在改革与发展中寻求突破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