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东亚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 2009-12-16 10:41:00
第四届东亚峰会昨日在泰国海滨城市华欣召开,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个东盟对话国领导人参加峰会。各方同意在经济、教育、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并在会后发表了主席声明。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东亚峰会。此前,他还出席了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10+1)会议、第十二次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10+3)会议,并与印度总理辛格、泰国总理阿披实等分别进行了双边会晤。 “东亚共同体”不能拔苗助长 温家宝在东亚峰会上表示,要遵循开放包容、循序渐进的原则,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朝着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不断迈进。 此前,“东亚共同体”一词大热。9月17日上台的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将“东亚共同体”作为日本新政府的一大外交理念。东盟方面则提出在2015年建立“东盟共同体”。 此次系列峰会前,温家宝对媒体表示,目前10+1会议、10+3会议和东亚峰会这三个会议为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他说,全力把这三个会议进行好,将来才有可能建立东亚共同体。他同时强调,东亚各国社会经济制度不完全一样,发展水平也不一样,要形成一个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过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初晓波对CBN记者表示,日本政界一些人认为,中国对“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表述与日方存在差异。鸠山提出“东亚共同体”理念后,迫切需要国内外的政治支持,而此次第15届东盟峰会与对话国系列峰会成为鸠山争取支持的重要场合。 初晓波说,稳步推进东亚合作是中国的一贯立场。他认为,正如温家宝所说,东亚国家经济社会情况不同,而且还有朝鲜核问题等棘手问题困扰着东亚合作;如果急于求成,盲目扩大成员国和议题,有可能“欲速则不达”,使东亚合作偏离航向。他反对将“东亚共同体”作为短期手段而非战略目的,更反对拔苗助长,人为地给其强加某种模式。 初晓波认为,以欧洲共同体的萌芽和发展为参考,通向“东亚共同体”的路径应当从低端政治,包括跨国环境问题、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等问题入手,缓步徐行,从基础性工作做起。 “地区连通”将成 东亚融合基础 参加东亚峰会的各国领导人还对东盟峰会关于促进东盟连通的声明表示支持,一致认为东盟内部连通的增强将有益于东亚地区,并且希望进一步促进东盟与6个对话国之间的连通。先于东亚峰会举行的东盟峰会确认将加强“地区连通”,特别是强调了发展基础设施对促进经贸交流的重要性。 10+3会议通过的主席声明说,各国领导人批准了10+3财长会议今年5月在印尼巴厘岛通过的协议,将在年底前实施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并建立一个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 声明指出,各国领导人重申将10+3机制作为实现东亚共同体长期目标的主要载体,由东盟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此次东亚峰会还表示,希望东盟主席国领导人和东盟秘书长今后能继续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与会领导人一致认为,各国财政部长应在适当的时候举行会议,以便在G20峰会之前协调各方立场。 非传统安全成合作入手点 参加东亚峰会的领导人表示,将继续为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作出积极贡献,并一致同意将共同努力确保哥本哈根大会的成果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岛路线图”的原则和规定。 在自然灾害变得日益频繁和严重的情况下,本次东亚峰会还通过了关于灾害管理的“华欣声明”。声明说,与会领导人已要求本国相关官员和部门研究在现有东盟框架和机制下建立一个地区性灾害反应联络网络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在本次系列峰会召开前即对CBN表示,鉴于国际金融危机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头等难题,此次峰会难以在地区一体化方面达成有效的框架性协议,但在一些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双边、小多边的合作上将可能取得进展。 初晓波认为,东亚合作应真正成为有关各方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而环境、气候变化、危机管理等议题可以成为东亚各国合作的入手点。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