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的死是否可以给中国乐坛一点启示
作者:吴敏彦(转载请注明) 2009-11-07 12:44:03
知道陈琳的离去已经好几天,一直想说点什么,但却找不到一个可说的理由,很多的人要不就是追忆、要不就是质疑、要不就是所谓的知情者乘机也出来说说类似八卦的事。总归就是这就是一个娱乐的年代,凡时都能将八卦扯进去,但真正问深层的问题又有几个。
陈琳的离去其实也暗含着中国音乐制造和中国造星模式的弊病。放眼如今的中国音乐圈,说实话,不能单纯的称之为音乐圈,而应该是音乐娱乐圈。古人常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现今的音乐圈却是音乐未出,八卦先来的惯例。这一点我们暂且放一放。单看现今音乐圈的现象。
一、非大牌、非热度不做音乐
中国音乐界天天在喊,我们要创新,我们的音乐要改革,喊的人是谁。只是为数不多的音乐人,而真正大权在握的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却是附和着:“嗯,呵呵,是的”!完了,接下来原来做什么现在还是做什么,一成未变。所有的唱片公司或者演艺公司,只为一个字,钱。现今音乐市场的不景气,导致所有的公司只能把眼睛放在大牌歌手和最新最热的歌手身上。即使是这样。却也并不是说好好的做音乐,而只是看市场,在你最热的时候,就紧锣密鼓的发EP,出单曲。见好就做,不好就收。至于音乐的质量,那就是其次了。反正对于歌迷来说,听歌倒是其次了,歌迷是看人。现在应该来说称歌迷已经不正确,应该说是人迷。
二、少发专辑多做活动。
现在的市场我们看看,一个歌手出专辑,只是做为一种附加的形式,不出不好,出只是为了后面有充足的理由。一张专辑或者一张EP,没有几首真正让人记住的歌,却动不动就是全国、甚至说是全球遁演。不管是小型的歌友会,还是大型的演唱会,凡是可以赚取歌迷钱的,一定要做。
当然,这个肯定要排除在外的几类歌手就是。不出名的、没有后台的、牌子不响的,还有就是太小众的。本身做这些也没有利可图。
三、看媒体风向标。
媒体在许多的时候充当着音乐和娱乐的喉舌,也能表达一些或者部分人的需求。于是,本来也许只是部分人的需求,只要能看到利益。媒体就可以将这个事无限的放大。最终添油,加点柴,让这火就烧的旺一些。媒体的影响在那里,我们单看几个人就能知道。比如说王菲(管你复出不复出,不复出也是话题,复出也是话题,当然还有许多的公司和演出商,等着她狠赚一把)比如说那英(虽然说最近几年没有什么新作品。但在没有新人撑天下时,人家还是大牌,于是在媒体的眼中,她就是放个屁都是值得关注的)再说其它刚刚出来。却又火的不行的一众人,当然首推选秀歌手,人气旺没办法,即使唱的再难听。但总是个摇钱树,除非没有钱可摇,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或许有实力,歌艺不错的人,因为所缺的就是人的因素。最终消失殆尽了。如果你还想知道他们。那就从那天爆出的八卦中去找寻吧。因为那里的他们已经和音乐无关。
许多时间,我们看欧美和日韩会了解到他们的一个音乐模式,许多时候,一个歌手的诞生其实背后有着很严格的一套方案。而在中国。这个只能说是零,中国模式中最常见到的就是快、狠、准、换。
第一就是只要迅速成名,不管你是以什么方式,只要你迅速成名了。那就是机会,公司给你机会,演出商给你机会,你可以大把的赚。但是这只是流星划过的时间。回头看看那些,一夜之间火起来的歌手,如今还有几个还在音乐事业上呆着。狠,就是在你有名之时一点要狠狠的做事。排满数不清的通告,一场接一场的商演。然后重复唱着一首歌,走遍大江南北都不怕,真的挺狠,一首歌可能唱一年,甚至能唱一辈子。只要需要,你就唱吧。 准,这一点,我们的音乐模式可能值得国个学习,就是时机要找得准,对象要找到准,撤退也要准。不然过了时,公司挣不了钱,对象没找好。要不是歌手闹问题,要不就是市场不掏钱。最后,撤也要准,不然会牵出许多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和知道。换,就很简单了。谁不行了就换谁。只要你没利可图。换,有利可图时再说。眼前利益为重嘛!
当然,对于中国音乐的种种不能都归结于公司,公司当然得活着。为利益着想无可厚非。但是中国的音乐模式更需要一种理性和合理的运作模式,更应该合理化,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两年的选秀,中国乐坛还真是有点让人为难。希望陈琳的离去会再给中国乐坛一个启示。能让许多的人更深切的思考。
(文未校对,如有错误,给予指正。)(娱己,娱心,娱乐,看之,乐之!)
作者:吴敏彦(转载请注明)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