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南支简谱》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2009-11-05 15:26:11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3日电 在绍兴县平水镇,61岁的孟昭明遍览史志,决意寻找先人的血脉传承。几度寒暑,期间辗转奔波,六易其稿,终于编成《孟氏南支简谱》。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孟昭明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其本人形象更似农村老汉,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这一举动。正如他在《简谱》的跋中所言,“编书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不改初衷。“我只想给后人留点东西。”对孟昭明而言,编纂族谱,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心愿。 孟子后裔难忘先辈 孟子历受后世推崇,被尊称为“亚圣”。传承两千多年,孟氏一族早已枝繁叶茂。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现今在世的孟子后裔多达数百万人,分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达官显贵,但更多人则散入市井,孟昭明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1岁的孟昭明原是平水纺织厂的工人,1995年从单位内退后便待在家里侍奉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 初见孟昭明,这位孟子的后裔正在走廊里和邻居闲聊。花白的头发,黝黑的面孔,一件浆洗得发白的衬衣半挽着袖子,很难区分他与边上的村民有何不同。 “在子彦弼扈后南渡至越州,今越之孟皆其后也,此孟氏南北两支之所也。”采访中,孟昭明翻出一本民国《绍兴县志资料·氏族》,证明他作为孟子后裔的可靠性。他解释说,文中的“在”,即孟在,是孟子第45代孙。文意表明,绍兴本地姓孟的都是孟子的后代。 孟子后裔的身份得到确证,但最初发现“孟子后裔”的惊奇也在听闻“越之孟皆其后”的讲述后归于平淡。不过,记者关心的还有:这位小学文化水平的退休工人为什么想到编写族谱,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兴趣促成寻根之举 孟昭明的住所是一栋上世纪70年代的公房,卧室兼作书房,取名“耕心书居”,主人的志趣,由此可见一斑。书房的色调很是黯淡,不大的空间被一些柜子和纸箱挤得更显局促。不过,不经意地打开柜子,充斥其中的各种书籍和手稿着实令人吃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用在此处并不为过。 孟昭明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文史感兴趣。受他父亲影响,他还喜欢收集一些古物。从纺织厂退休后,孟昭明受聘于绍兴县文保所,做些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的活。 在文保所工作的那段时间,孟昭明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地方史志。“寻踪追本,承先启后,互垂论常之德;缅怀祖先,承沛昭穆,敦亲睦邻之意。”1998年,孟昭明在读绍兴县志时,接触到这样一段有关绍兴孟氏的介绍。寥寥数语,带给了孟昭明最初的触动,他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开始着手编写族谱。 孟昭明向记者展示了他编写的《孟氏南支族谱》,书有一寸多厚,全书除了封面上的书名为印刷体,其它全部是孟昭明用钢笔手写的。六万多字的文言纵向排列,字里行间,无不倾注了孟昭明的心血。 多方收集潜心编纂 收集资料,既而理清脉络,这些对年过六十并且只有小学文化的孟昭明来说并不轻松。 孟昭明先前掌握的资料,只记载了始迁绍兴的孟彦弼之后两代。至孟彦弼之孙“德璘居绍兴府”,孟氏在绍兴如何开枝散叶顿成空白。孟昭明几乎是从零开始,只好试着“蚂蚁搬家”。他频繁地出入绍兴、宁波、杭州等地的图书馆,在浩瀚的卷帙中搜寻先人的身影。孟昭明总是随身携带一本《辞海》,很多时候他得依靠《辞海》的解释来弄懂资料中晦涩的文意。尤其是一些古体书,根本没有标点,孟昭明经常摘录一些资料后找人断句。 因为身体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孟昭明只能在省内奔走,更多的时候,他通过电话、书信的方式搜集省外的资料。他收藏的书信,很多是从山东、江西、湖南、江苏甚至台湾等地寄来的。孟昭明见缝插针地收集各种资料,有些“走火入魔”。每当遇到或者听说有人姓孟,他总会想法设法和对方联系,询问线索。一次,孟昭明出门打的,碰巧司机也姓孟。孟昭明条件反射般地和这位本家聊开了。司机告诉孟昭明,他祖先原是孟家葑人,后来入赘到现在凤凰岛一带的王家。当时凤凰岛一带乡风不善,他祖先时刻告诫小辈不能让圣人蒙羞,并在其丈人死后,携子嗣脱离王家,恢复孟姓。 没有后悔只有遗憾 对于孟昭明的举动,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冷嘲热讽。但这些都不足以改变孟昭明的初衷。为此,他还把自己原来“孟迈”的名字按照族内的排行改成了“孟昭明”。 “我要把这本书传给子孙后代。”孟昭明说。这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心愿。 孟昭明说,对编书的决定从无后悔,只有遗憾。目前,孟昭明已经把自己多年来收集的资料汇编成册,但绍兴孟氏一族的谱系中依然存在断层。孟昭明说,以前人们搬家或者逃难,总会在第一时间把家谱、族谱拿到手里。所以他相信有孟氏一族的族谱资料散落在民间。每询问一次就多一点希望,孟昭明希望这些大海捞针似的努力给他带来意外的惊喜。作者:陈金德、曹巧波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