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祭祀风” 吹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风?
来源:新华网   2007-07-03 10:23:00

   
羲皇故里公祭女娲 刘东亮摄影 (资料图片)

    中国人在精神图腾上的香火一直未曾断绝;而祭祀,这一独特的仪式,正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精神传承,。早在春秋时代,孔子便正色告诫弟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然而,曾几何时,祭祀骤然“风行”全国,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名目也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个国家繁荣,经济腾飞的时代,此起彼伏的祭祀风潮,吹的究竟是怎样的风?蕴含着的究竟是怎样的意味?这股风潮又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带来怎样的喜与悲?

    祭祀活动 遍地开花

    前几天正好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一时间,龙舟竞逐,各式各样的屈原造型,连同他那些千古传诵的篇章,纷纷从不同的地点蜂拥至人们眼前。更还有不少网友相约共着汉服,以传统的祭祀形式来凭吊这位爱国赤子。

    多年以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这位楚国大夫、汨罗逝者的行为正在悄然受到“挑战”。继前年韩国江陵 “端午祭”被注册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去年苏州市关于端午节的“伍子胥起源说”也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并举行了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今年以来,各地纪念“端午节”的带有“国际”字样的龙舟活动和比赛不绝于耳。

    事实上,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祭祀活动在我国还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上述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种种活动,憧憬先人高尚的情操自不必提。在1935——1943年期间,值抗战生死存亡之际,国民政府就曾多次祭祀黄帝陵。特别是1936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对唤起中华儿女共同抗日的信念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山西公祭大槐树先祖,浙江公祭大禹,山东公祭孔子等活动,都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影响力,吸引了不少海内外人士前来慎终追远,寻根问祖,缅怀感叹当年的创业艰难。以上这些,无疑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并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名人”分身有术,各地“赶场”一个不落

    以上这些活动,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人们远去的纪念传统节日的热情,但目不暇接的祭祀活动也使得大家满头雾水。

    其实,这只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祭祀活动的一个缩影,正可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不少耗资巨大的祭祀活动,到头来“吃力不讨好”,并成为抨击的“靶子”。

    日前,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在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故地——宝丰镇女娲山举办了一次女娲公祭大典。据当地媒体报道,竹山县为此活动“投资1500多万元,重塑18米高的女娲雕像,建起了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景观,仿塑‘中华母亲山’标志石,雕刻《康熙字典》”。竹山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2006年全县的财政收入才刚过1亿元,竟然拿出1500万元办“公祭仪式”,一时间被社会各界推上了风口浪尖。

    后来,该县的负责人一再澄清,有据可查的投入只有740万元。但即使这一笔“小”钱,也足以令人侧目:投资420万元,为宝丰镇修建了一条20多公里长的公路;旅游开发投入近300万元,其中建女娲塑像花费50万元,建其他景点花费200万元,这300万元中有150万元为个人捐款;办节花了20万元。

    至于竹山县举办公祭仪式的理由,这位负责人表示,一是扩大该县“女娲”文化的影响,二是为了招商引资。据《山海经》和《录异记》等记载,上古时期女娲是在竹山县西女娲山顶炼五色彩石补天。而竹山拥有世界总储量70%以上的绿松石,即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五彩石。“一些地方都在宣扬女娲文化,搞各种活动,我们当然也得抢着上。”这位负责人说。

    事实上,女娲“资源”的确抢手。据了解,与女娲“沾边”的山西长治、河北涉县、甘肃天水等地都曾举办过相关祭祀活动。前不久,西安方面也表示,骊山中华女娲文化研究会在临潼区成立。该研究会公布了12幅女娲雕塑的设计图,并向公众征求修改意见。据悉,临潼区将在两年内建成女娲雕塑。当地专家称,考古资料和骊山周围大量的遗址、遗迹表明,骊山是女娲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类似上述“女娲事件”其实层出不穷,这些被祭祀的“名人”——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从神话中演绎而来——俨然都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忙着“赶场”。例如在浙江相邻的两个县,每年都在各祭各的书圣王羲之。同样,浙江还有好几个地方,纷纷各自举行活动,以纪念梁山伯祝英台在当地“十八相送”。

    祭祀风,吹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风?

    虽然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一大传统,但近年来祭祀活动的风行,无疑有其现实的原因。有专家认为,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日益提高,“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也更加增强,同时的确需要一些庄重、公认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当前的不少祭祀活动,由于都是由政府主导,且花费不菲,因此引来不少非议和质疑。在这样的压力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就成了地方政府举办祭祀活动的理由和原动力。据介绍,祭祀活动的经济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事业,使外界有机会考察、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和特色产品,以吸引相关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不少地方政府举办祭祀活动,还有一个“难以言说”的理由,那就是能够增强地方在媒体上的曝光度,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政绩”,能够创造与上级领导接触的机会。或许,在有些地方,这还成为了一些官员增加灰色收入的途径。

    在不否认祭祀活动对发展当地经济方面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同时也要承认,这种发展是难以量化的,且难以明确说明哪些发展是因祭祀而来。同时,大张旗鼓的祭祀,耗费公帑无数,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也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这种投入只是九牛一毛,不会增加当地人民的负担,且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但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湖北竹山县的女娲公祭大典,其投入中有据可查的就有740万元,这放在哪里都不算一个小数目,何况该县的财政才刚刚超过1亿元。当地政府的诚意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用这种方式来促发展,是否有点操之过急?

    对此,从事国学研究的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东辉指出,现阶段“风起云涌”的祭祀活动,已经明显过多、过滥了,这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不如说是一种透支。当前,我们对需要悉心沉淀的文化投入还远远不够,很多都是“表面工程”;与此同时,却一次次向“老祖宗”无度索取,摇起他们的大旗。长此以往,我们就不担心会吃光“老本”吗? 

    “昔人已乘黄鹤去”,无论我们如何大肆铺张祭奠,也难以将他们唤醒。民俗专家吴露生认为,我们缅怀先人,其实也是对当今的一种期待和警醒。也许,我们更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使祭祀活动做到对得起历史,更对得起眼前的经济、环境和人民。(记者叶健 张道生)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