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台湾媒体:10年前高度关注 10年后感慨失良机(图)
来源:世界新闻报    2007-06-30 10:16:08


 台湾媒体上多次出现的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玩偶

 

    当初高度关注 如今感慨颇多

    香港回归10周年在即,大陆媒体大幅报道,台湾媒体也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了香港。10年前,台湾社会对香港回归以祝福与期待为主。10年后,台湾媒体在感叹香港“可以嗅到白花花银子的味道”的同时,也在反思台湾失去的机会。

    10年前大幅刊登交接照片

    台湾人对香港有特殊的情结。同是中国人的居住地,香港特殊的经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台湾有借鉴意义。而香港特殊的位置,多年来也成为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中介。“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后来先在香港应用。大陆认为“一国两制”在港的实践对台有示范作用,台湾也同样观察着“一国两制”在港的实施效果。台“陆委会”曾定期作香港回归后的报告,台湾媒体对香港的关注就更多。

    1997年7月2日,香港回归的次日,台湾各大报章均在头版作了香港回归的报道,同时还大篇幅刊登了香港政权交接那个历史性时刻的照片——米字旗缓缓落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台湾《联合报》整整用了11大版篇幅详尽报道,并发表评论称“这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大事”。

    那时的台湾,社会情境和现在不同,对香港回归的态度也以祝福与期待为主。《中国时报》在题为《历史将要记住这一天》的社论中指出:“今后,由台湾、香港、大陆形成的经济实力,已使得一个新的中国人世纪,以及亚洲告别殖民地时代,无可质疑地来临了”。

    台湾《工商时报》发表社论指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欣见香港的回归,也期待香港经济在稳定中更见飞跃的发展”。甚至如今已是深绿媒体的《台湾日报》,当时也刊文指出,在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我们诚心地祝福香港能够持续繁荣、成功,香港的成功继续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加强创造条件,也使两岸三地的中国人能携手合作,共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而努力”。

    10年后感慨台湾错失良机

    去年7月,《中国时报》就派出3位资深记者到香港采访9天,采写香港回归进入第10个年头的专题报道,抢“回归10年”报道的头香。今年《联合报》也派出记者组到香港采访,连续刊登“香港回归10年”系列报道。

    虽然台当局对香港回归10年指指点点,但台媒眼中的香港,却不是那么回事。台湾最新一期的《天下》杂志,以香港回归10年作封面报道,文中写道,“短短10年间,香港先经历亚洲金融风暴,景气低迷长达7年……香港接着又经历了一次大繁荣,行人走在银行林立的中环区,彷佛可以嗅到白花花银子的味道。港人手持特区护照,可以免签证进入134个国家,远超过英国统治时期。”

    同时,台媒捕捉到很多有意思的花絮,比如他们注意到普通话吃香,“7年前马英九来到香港,也一样要入境随俗地说说广东话表现亲和力。现在再来到香港,您一定会觉得亲切许多,因为说普通话也通”。说到港府为了庆祝回归制作的纪念玩偶,台湾记者直呼:“卡哇伊啊(即可爱)!”

    回归10年香港经济复苏,台湾的经济却持续低迷,台湾媒体自然从香港看到台湾。《联合报》6月27日载文《港97我痛失取代契机》指出,大陆台商早年把香港当成资金中继站,如今香港已变成台商的财务调度中心;1997年全球都不看好香港的回归,台湾为了抢夺香港的中枢地位,曾轰轰烈烈提出“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可惜李登辉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亚太营运中心束之高阁;这几年陈水扁当局也未挽回颓势,台湾不但没有取代香港,反而被彻底边缘化。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