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新生
北京市从今年10月1日开始,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封存公车30%。
——如果由于道路交通拥堵,而加快了公车改革的步伐,倒也是因祸得福。
这些年来,我们在公车改革问题上走过许多弯路,从控制党政机关集团购买力,到规定公车的排气量;从实行车改补贴,到强化车辆预算监督,几乎从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尝试。可惜,这些政策措施都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从表面上来看,道路交通拥堵是车辆过多造成的。但从本质上来说,道路交通拥堵是人为产生的。假如规定北京党政机关不得购买公车,也不得使用私人交通工具上下班,只能乘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那么,北京市的这一规定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当年美国纽约市长在竞选的时候发誓要乘坐地铁上下班,不少选民认为这是一种政治姿态,并没有当真。但没有想到,纽约市市长在自己的任期内坚持乘坐地铁,结果受到选民拥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是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是长期形成的官本位决定了,乘坐公车是身份的象征。
西方国家党政官员之所以能放下"架子",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原因就在于他们必须随时接受选民的检验。在竞选的时候,他们面临着要么保留官位;要么失去选票的两难抉择。或许他们内心并不情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是,为了争取选民手中的选票,他们也会做出样子,至少在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方面,不会有畏难情绪。
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在面临重大挑战。一些党政官员一方面不愿意放弃自己优厚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却频频作出亲民的举动。这种巨大的行为反差,非但没有拉近党政干部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反而由于党政官员的扰民举动而饱受非议。在公车改革这个问题上,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复杂的计算和痛苦的抉择。只要党政官员放弃乘坐公车,主动选择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那么,即使暂时无法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普通民众看到自己身边的党政官员,也会产生一种同甘共苦的感觉。
行政改革的对象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只有首先解决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车配置的问题。如果反过来,从公车改革入手,试图解决党政机关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那么,很可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建议北京市政府不妨修改城市交通方案,规定所有的党政机关公务员(除国家领导人)上下班都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某些党政官员借用下属单位的交通工具,或者由亲属配备交通工具,规避北京市党政机关的改革规定。 作者系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