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北京奥运启发海外中文教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09-29 09:54:56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带给人们丰富的感受,有人看到了雄伟壮丽,有人看到了美轮美奂,有人看到了灿烂历史……一位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则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联想到了自己的本行,请看——

    海外中文教育历来更偏重汉语语言的教学,对文化教育部分似乎重视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犹如给我们广大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作了一次“文化唤醒教育”。它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也彰显了中华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地位。它启迪人们去重新思考中文教育的真正内涵,去审视和反思海外中文教育“重语言而轻文化”的现象,从而促使中文教育在理念上重新向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双核心”回归。

    北京奥运开幕式堪称中华文化和现代声光电科技的一次完美结合。在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等世界一流艺术家的精心执导下,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文化和现代精神竟然在流光溢彩的“写意长卷”之上显得如此的轻灵流畅,又那么充满情趣。这开幕式简直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中华文化大课堂”!那么别开生面,那么多姿多彩,又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它让场内场外的亿万观众,有如课堂上的学生一般,为之陶醉,为之喝彩。

    北京奥运开幕式,竟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广大的海外中文教师展现了一次生动的教学示范课!这堂“示范课”的成功,除了内容素材选择的有效之外,主要就在于“教具”丰富(大的如“中国长卷”、“活字”、“地球”,小的有“古琴”、“提线木偶”等等),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如“奥运五环的展示”、“画卷创作”、“梦幻和平鸽”以及“彩云追月点火仪式”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其趣味性。而其对现代尖端科技的大胆运用,则成为了多样性和趣味性的有力保障。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极大地激发了中文教师的想象力,也将激励更多的中文教师投身到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来,计算机及互联网支持下的多媒体技术必将被更广泛地运用到中文教学以及中文教师培训等各个方面。

    几十年来海外中文教学沿袭传统的“抄写生字、背书、背作文”的方式枯燥而乏味,中文教育今后发展的大方向必然是“趣味教学”、“数字化”和“多媒体化”。倘若有政府相关部门或民间团体加以引导和支持,例如在教材编写上加大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比例,以及统一制作多媒体教学示范课加以推广等,海外中文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必将迎来一个划时代的飞跃。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为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取之不竭的教学素材库。相信主题曲《我和你》将会在学习中文的学生当中广为传唱,更多的学生希望学习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和书法,还有民族舞蹈、中国武术、京剧脸谱、木偶等等。教师们可以结合开幕式演出的片段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讲孔子,说《论语》,演示象形文字的演变,或是将开幕式的内容做成课堂游戏,如知识抢答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抓住奥运热点和时机,向海外中文学校赠送奥运挂图、奥运开幕式录像光盘及其它文化资料,也将是值得国内有关部门考虑的一个有力举措。

    海外中文教育,只有深深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会有活力;其未来之持续发展才会有动力;其教学资源才不致于萎缩枯竭。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北京奥运开幕式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次国家文化营销,无疑将给海外中文教育带来一次新的契机。

    要把握好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我们就必须把海外中文教育的发展与推广工作放到民族崛起的全局当中,并从中华民族之文化崛起的战略角度,进行思考,进行探索。对于广大的中文学校,应重新倡导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并重”的理念为核心;在具体操作上,应增加文化教育部分在中文学校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尚未开设文化课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尽快开设,同时为现行教材编制一些文化补充读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积极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并通过电脑与因特网等辅助手段,适当地引入中华文化的元素,以丰富课堂,增加中文教学的趣味性。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