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孩子背《四书》让人高兴不起来
红网   2008-09-24 09:28:30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走上了讲台。开课伊始,彭林老师就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要求——熟练地背诵“四书”。“太难了吧?”“怎么可能?”讲台下哗然一片。彭林老师并未多讲,而是把他的客人——那些六七岁的娃娃和十几岁的少年请上了讲台。孩子们流利地背诵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一名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可以全文背诵六经中最难的《尚书》。就这样,同学们的抱怨和质疑化作了佩服和信心。也就这样“四书”这久违了中国课堂的经典,又重新回到了同学们的视野。接下来是老师耐心地讲解,学生专心地聆听。(9月22日新华网)
  
  对于现代人来说,《四书五经》即便读起来,也会有诘屈聱牙的感觉。而“六七岁的娃娃,十几岁的少年”,居然能够“流利”地背诵,着实令人五味杂陈。说了不起吧?又有些苦涩。说苦涩吧?又有些感动。说感动吧?又有些沉重。笔者只能说,大学教授的“目的”肯定达到了——小“客人”们一现身说法,清华学子顿变“哗然”为“专心”。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世上再没有比这个更具说服力的“教材”了!
  
  《四书》作为必修课,走进清华大学校堂,一点都不必奇怪。熟练背诵《四书》,作为人文学院的高材生,这样的“苛求”也算不了什么。毕竟,清华大学是超一流的高等学府,人文学院的学子也负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但把厚重的传统文化过早地压在孩子们稚嫩的臂膊上,着实有些不能承受。对于孩子们来说,《四书》即使能倒背如流,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更何况其中“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等糟粕又让他们如何去辨别呢?
  
  早在20世纪80年代,巴金就写道:“我是受过‘填鸭式’教育的,我脑子里给填满了所谓孔孟之道……人们从来不教我开动脑筋思考,到了我自己‘开窍’的时候,我首先就丢开那些背得烂熟的封建糟粕或者封建精华。……那些填进去的东西总不会在我的脑子里起作用,因为我是人,不是鸭子。”巴金这位童年读经的亲历者的这种经验,发人深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们站在大学讲台上,秀一秀“背书”的功夫,看上去很美。但谁又会去计较,有多少游戏、多少欢笑、多少天真与孩子们擦肩而过呢?这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大学教授拿孩子们当教学“道具”,是不是有些残忍了?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