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这一次上海交大为何混淆了是非
《东方早报》   2008-07-18 10:21:36
     16日有媒体报道,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师杨军发现该校副教授薛小怀涉嫌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后,就开始举报,然而,数十次反映、举报都没有得到满意的回复。2007年2月,杨军从法国回来以后,连办公场所都没有了,研究所也没有给他安排具体工作,今年4月,杨军被校方解聘。
上海交大发布声明,就媒体所报道的薛小怀学术问题表示,学校已做出处理,关于媒体所报道的举报人被学校终止聘用问题,是其人事聘用合同自然终止。学校未续聘杨军,与其举报事宜毫无联系。
  
  犹记得,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大通报了“汉芯”系列芯片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决定撤销该校教授陈进的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其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校方在通报时表示,学校历来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造假行为。然而,几乎是与处理“汉芯事件”的同时,又发生了学术造假问题。尽管学校称已对造假者做出了处理,尽管解释不续聘杨军与其举报毫无联系,但处理结果是什么语焉不详,杨军归国后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具体工作的事实,不免让人质疑交大是在混淆是非,是在打击报复。
  
  教授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隔三差五的,就有此类事情被曝光。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统计,国内几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经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被点名或被质疑卷进学术造假或学术腐败的学者教授不下百人。可见,大学已不纯粹是一个培养学子、研究学问的神圣殿堂,教授也不全是传道解惑、潜心专业的圣洁学者。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更像是置身于集贸市场的摊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难免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处理时,也像市场管理人员对不法商贩那样,警告一下,写封检查,顶多罚点款,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这个现实语境下,上海交大副教授薛小怀涉嫌剽窃只是学术腐败潮中的一个泡沫,转瞬即逝,如果较了真,伤及同事脸皮是一方面,被舆论热议更是学校不愿看到的。何况,薛教授是抄袭本校本院的研究成果,“汉芯事件”则不同,事件涉及到了外校、外国,不处理显然过不了这个坎儿。
  
  事实上,上海交大面对学术造假,已产生了寒蝉效应。陈进的“高科研成果”蒙骗了上海市政府,蒙骗了国家科技部,陈进虽然受到严肃处理,但弄得上海交大也很被动,舆论质疑:如此恶劣的造假事件,学校竟然无人担责,甚至,公众连校方的道歉话都没有听到。难道,学校在这一事件中真的没有半点责任?所以,一旦出现抄袭之类的丑闻,学校第一反应是不将事态扩大。从杨军数十次的反映、举报看,学校可能一直在“内部摆平”,“淡化处理”,我们有理由怀疑,由于杨军的死磕,才惹恼了校方,作出解聘处理,以“釜底抽薪”。
  
  举报造假者反丢了饭碗儿,这就如同检举盗贼反被警察打了一顿一样荒唐。但透过这件荒唐事不难看出,目前,教授抄袭、专家造假绝不单纯是这些学者教授的个人品质问题。当学术腐败成为名利双收的事情,不免有人铤而走险。这就得反思大学办学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教授、学者自律机制了,是缺失还是不健全,是处罚不力,还是根本不想处罚?如果不从制度方面严防死堵,则造假者事情败露后百般狡辩,千般推托,造假者所在学校出于声誉考虑则遮遮掩掩、文过饰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将很无耻的事情弄得不无耻了,连大学这个神圣的地方都缺少了耻感,这个社会就变得很可怕了。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