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世遗”驻地怎不闻“世遗气氛”?
来源:人民网   2007-06-27 09:19:30

   改革开放后的国人,对“世遗”字眼逐渐熟悉起来了,近来尤甚。个中原因也是众所周知,一个“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自2001年启动,2006年被批准为今年中国唯一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将在6月27日至28日在联合国世遗大会上进行投票表决“终审”。

  “开平碉楼与村落”能否顺利通过理所当然引发国人的垂注。然而,同样引发中国代表团注目的是这个举世瞩目的申遗会场,却不闻申遗的热闹氛围。随中国代表团采访的广东记者撰文称,令人意外的是这里完全没有召开世界性大会的气氛,只是经过一番努力寻找后,我们才发现会场外的一座天桥处挂着一条并不显眼的浅色横额,上面写着“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1届会议6月23日-7月2日”的字样。会场外的街上半个小时不见几个行人,整条街见不到一个警察。而翻阅新西兰的张张报纸,竟然见不着有关世遗大会的只字片言。“惊奇”之余,令我们感到惭愧。(见《江门日报》2007年6月23日一版)

  中国记者惭愧什么恐怕不言而明。时下在国内很多地方不要说像申遗这样世界级的大事,就是当地一个县一个乡镇什么名人来访、什么文明村挂牌、什么学校高考多少人入围、或者某地召开招商引资大会等,都会见到大小标语、横额一齐上墙,都会看到电视有录像,广播有声音,报纸有专栏。更重要的是,一些单纯的经济会议动不动叫来当地学校学生来奏热闹,奏鼓乐喊欢迎,弄得鸡犬不宁。在一些官员心目中,似乎政府的工作就要刻意营造“气氛”,没有“气氛”,就没有效应,就不是政府工作。

  其实,政府工作并不一定需营造气氛。一些诸如调查研究听证之类的工作不但不需要热闹,相反,需要是冷静清静,这也是“冷心思维”之故。诚然,政府很多工作需要广而告之,尽量使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使政府工作尽可能得到公众的理解,使政府的政策最大限度得到公众的支持。一些事关全局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工作适当搞一点气氛,比如征兵、安全生产、防止交通事故等也无可厚非。但是,假若把政府所有的工作都与搞气氛扯在一起,都一个模式般地刻意营造所谓“气氛”,恐怕就会令人们有“作秀”之嫌。而对“作秀”产生的危害,国人并不陌生。大跃进时期的“卫星上天”劳民伤财运动就令国人心头难以抹去。

  喜好“作秀”,实质上是形式主义在作怪。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是双生子,一个地方形式主义盛行,恐怕也就是官僚主义作孽。一些基层官员之所以情迷形式主义,乃在于官僚习气使然。

  而今,一些地方基层,面对深化改革中的棘手问题,不是抱着弯下身在钻研去化解的态度,而是迷恋开大小会、电视演播、街头宣传等热闹场面,其结果往往是在所谓“热烈气氛”下掩盖着隐患。在某种气候下,这种“隐患”会出现剧变,演变成一场灾难,许多地方的安全事故就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对于官员而言,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四句话要求,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至关重要。

  无疑,世遗驻地不闻“世遗氛围”对国人是一份难得的教材,依笔者愚见,官员务实就需向林林总总的形式主义叫板。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