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艺术家都在苦难中成长 我的画不是遗产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8-05-13 14:39:22
如今,吴冠中2007年新作展正在全国巡展,吴冠中为展览撰写了一篇题为《近照》的简短前言:“老人走向遥远,虽渐远渐小,却背影清晰。有人追去摄其影,老人猛回首,被摄了前胸。他笑说:我的衣饰及肌肉都是透明的,你恰恰摄了我的心肺。这里展出的,是其血淋淋的肝胆、心脏。”——这,也是现实里的吴冠中。 衣服是半旧的,绛红色衬衫,藏蓝色鸡心领毛衣,深灰色裤子,运动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单元楼,简单的家具,略显狭窄的客厅。一切朴素得与他的名气是那么不配。4月29日,89岁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在北京方庄的家中,与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签订了捐赠协议,将66幅绘画作品无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 本次捐赠的作品都是吴冠中精心挑选的代表作,包括《鲁迅故乡》等30件油画、《狮子林》等36件彩墨作品,时间上涵盖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各个创作时期。这也是吴冠中迄今为止向国家文化机构捐赠作品最多的一次。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表示,上海美术馆将专门开辟吴冠中作品展厅,长期陈列吴冠中的捐赠作品。2009年1月,上海美术馆将举办吴冠中诞辰90周年作品回顾大展,全面展示他的绘画历程。 捐赠协议签署完毕后,吴冠中接受了本报采访。 我的画不是遗产,我的钱、房子你们可以分掉,但是作品我要送给国家 记者:您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作品捐赠给国家? 吴冠中:我摸索了几十年,画了很多画,也许是有一些成绩吧,我要把更多的代表作捐给国家。这些作品需要让历史去检验,几十年后,我的作品如果是垃圾就会被淘汰,如果是宝贝就会被留下来。 我的儿子在新加坡,过去为了便于在国外展览,很多作品一直存放在新加坡,这次跟上海美术馆签了捐赠协议,会运回来。我常跟我的孩子们讲,我的画不是遗产,我的钱、房子你们可以分掉,但是作品我要送给国家。我到年龄了,已经快90岁了,再不捐我就走了(笑),捐了我就轻松了。 记者:曾经一段时间,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您的艺术,您甚至想把作品放到国外去? 吴冠中:当年,我考取公费留学的名额,去了法国巴黎,这个机会非常不容易。当时我觉得旧中国黑暗腐败,对艺术不重视,心想,到法国我就能“飞黄腾达”了,我就再也不回国了。可是,有一次,我看到凡高写给他弟弟的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种到故乡的泥土里去,你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再在巴黎道貌岸然地浪费年轻的生命啦!”这句话,说到我的心里了,后来,经过很多次思想斗争,我选择了回国。我希望回国后,能让真正的艺术在国内生长。 有段时间,我觉得西方博物馆是保存我作品的主要地方。但是,这些年西方的艺术发展得不快,还基本保持原地踏步。大英博物馆、巴黎赛纽齐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等,都给我办过个人作品展,我也留了一些画给他们,但现在恐怕还存放在仓库里。每个国家都重视自己本国画家的作品,美国重视美国的,法国重视法国的,日本每个县(相当于我们的省)的博物馆都收藏本县画家的作品……世界各地都是这样。要他们把你的画做大展、长期展出,不大可能。西方的博物馆不可能保护我的画,只有排斥。那么,把画放在他们的仓库里,还有什么价值?所以,我改变了想法,我要把最好的作品放在中国的博物馆里。 记者:到目前为止,您一共捐赠给国家多少幅作品? 吴冠中:截至目前捐了100幅以上。这次再加上2005年捐的6件,现在上海美术馆有我72件作品了。将来,如果上海美术馆地方大起来,我还可能再捐。 真正的采风,是要偷偷下去的,要生活在民间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美术的现状? (聊到这儿,身材消瘦、安静温和的吴冠中像是变了个人,脸色发红,声音洪亮,挥舞双手,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吴冠中:当代中国美术的现状比较混乱,误区很多,可以说是“处处是误区”,我们是生活在夹缝里面,我们要做艺术,但这种艺术又不该是西方的艺术,可是,在中国的艺术里,又有很多不是艺术而是垃圾。我们过去走俄罗斯写实主义的道路,画家画画就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这样的画,是写真,不是艺术。 搞艺术要有感情,艺术是诞生于感情的。比如,我对你有感情,我就用各种办法,用眼神、用语言、用耳朵跟你交流。我画一个东西,不是画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要通过这个东西把我的想法、我的感受告诉你,你一看就有新的感受。凡高画的向日葵,不是画向日葵的肖像,而是把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向日葵组合在一起,那是一种感情,不是向日葵本身。所以,艺术就是一种感受。 记者:您一贯对美协、画院这类机构的存在,公开表达不满。 吴冠中:是的。除了中国,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画院。我们却有那么多画院,养那么多人,出来的作品很多都不行,因为,这类机构的设置,完全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美协、画院每年都搞采风,一大帮人集体下去,打着旗帜,跟老乡照相,这样做,老乡都不敢讲话了。真正的采风,是要偷偷下去的,要生活在民间,体验风土人情,了解民生疾苦,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苦难中成长的。诗人没有职业,诗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很震撼人的诗,社会才关注他。美术也是这样,画家要吃得苦,才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这样的作品经过历史考验,才能流传下来。 记者:这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非常火热,美术作品屡屡爆出高价。您的画作在国际大拍卖行也拍出天价。 吴冠中:一次拍卖会后,一个记者打电话给我说,你的一幅画卖到几千万了。我说,这个就像“心电图”,不准确。我的作品到底是好是坏,要让历史来考验,拍卖的价格高低,跟我本人毫无关系。 记者:现在很多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了,以后美术馆也要陆续免费开放,您怎么看? 吴冠中:这当然是好事,但我就怕博物馆里面没有好东西,而且事实上也确实多半没有好东西。我们中国的博物馆收藏,一直都讲“关系”,比如,我当馆长了,我们关系不错,你的画我就收藏了;如果你画得很好,但我们没关系,也收不进去。所以我建议,博物馆、美术馆把所有藏品都拿出来晒一晒,让大众来投票,大家认为不好的,统统把它们拿走,这样就不会成暗箱操作了。 一个青年人学画的冲动,如果就像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这才能让他学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文化现状? 吴冠中: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搞国学。国学要研究,但不值得普及,因为它是死掉的文字、死掉的语言,死掉的文化不能复兴。我觉得,中学生学《论语》就没有必要,国学让研究所的专家们去研究就行了。 在文学艺术上,鲁迅曾用带引号的“国粹”两个字来讽刺没有创造性的旧东西,我们承认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多好东西,而且从官方到民间一直讲“保护传统,重视国粹,在继承传统上发展”。但是,儿子不要学老子,儿子要创造新东西。美国人不讲保护传统,只讲发展,重视创新才是价值,把老东西抄来抄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吃老祖宗的老本上。 记者: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来创新? 吴冠中:就是要推陈出新,把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这过程,必须学习旧东西,把古人的智慧融化在你的脑子里,形成资料供你参考。但是,创造新东西,不是那么简单的,是用生命去冒险,要有殉道精神的。历史上,创造性东西多半是殉道出来的,包括科学艺术,布鲁诺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被烧死了。学习艺术的人要献身于艺术,但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 记者:现在每年有好多人报考艺术院校学美术,但是他们出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您对学美术的青年人有什么建议? 吴冠中:我的头一个建议,就是尽量不学。一个青年人学画的冲动,如果就像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这才能让他学。侯宝林的孩子就是偷着学相声,都成功了,这是典型例子。眼下艺术学院的盲目扩招,只会误人子弟。 我的孩子没有一个学画画的,学画作为爱好,可以,作为专业,就尽量别干,艺术家不是“从小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现在好多孩子很小就去少年宫,很小就练钢琴,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永远成不了艺术家。只有对艺术有深厚情感,历经磨难,才能对艺术有真正感受。艺术讲求的就是“不一样”。 他们至少是民间的,比学院里的更接近人民,更接近泥土 记者:3月初,您将您的2007年新作展首展,设在北京798这样一个民间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园地。为什么到798办展览? 吴冠中:当年我在巴黎学习的时候,觉得画画特别高贵,特别神圣。有一次,我来到蒙马特高地那个举世闻名的卖画广场,一看,全都是卖画的人。那一刻我很心痛。回到学院,每当看到同学背着画夹画箱出门,就总感觉他们都要到广场上卖画去。那滋味让我很难受。我再没去过那个广场。自此,我的观念改变了,我觉得,艺术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高贵,艺术应该是人民的,大众的。 前几年,我去过798,也悄悄去过宋庄。在宋庄,我看了几个画家,当然每个画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人在努力钻研,有的人在投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讲,他们至少是民间的,比学院里的更接近人民,更接近泥土。我也是学院出身的,但我觉得我还在民间这支队伍里面,所以,后来我决定在798做展,而且我也想看看,我的作品普通百姓是不是可以接受。 记者:您关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吗?您是否认为,中国未来的艺术力量会在民间出现? 吴冠中:有可能的。过去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教条太多了,框框太多了,你根本不能动。现在开放了,民间的东西冲击了死规定、死规矩。现在这拨搞艺术的,有的是炒作出来的,有的刚露出点儿好苗头,但还不成熟,比如,有的人这幅画画得还不错,但是下一幅就不行了。几幅画都画成一样的,就自己重复自己了。但是,总的来说,希望还在他们身上。 记者:您如何看待海外留学艺术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吴冠中:海外留学很重要。当你留学后,就有比较,才知道我们传统的局限。我绝对不是反对传统,我们的传统也有好东西,但是,我觉得很多东西是糟粕。所以,任何文化都一定要交流。 我们那个年代,留学很不容易,很多人不懂外语,西方绘画虽能看一点儿,但没有语言交流,就不能有更深的领会。绘画有很多道理,如果只是看看,就只能学个表皮,有的甚至起反作用,最后出来的作品,就像是把茶倒进咖啡里,不伦不类。真正把东西方的东西都学懂了,懂得其中的精华,是很难很难的。林风眠就将西方的现代感和中国的传统结合得很好。你只有看完西方的大师原作之后,才能和我们的民族艺术有个比较,只有比较和交流后,才能真正成才。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