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送走了9位相声名家 相声期盼新生代“接棒”(图)
来源:人民日报 2007-06-25 10:13:57
这是个哀痛的周末。深受人们喜爱的侯耀文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继高英培、马三立、郭全宝、马季、赵世忠之后,中国相声界再失名家。 侯耀文猝然离去 天堂里又多了一位笑星 获知侯耀文辞世的消息时,著名曲艺评论家常祥霖慨叹:“获知消息那刻,心里陡然一紧。又一个曾经辉煌、充满创作能量、让欢笑成为一种力量的人物成为了历史。” “相声界又痛失英才!”中央电视台导演王晓叹息,“侯耀文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全国各地优秀的相声演员‘拢了一大拨’到他所在的中国铁路文工团,去年还将人气极盛的郭德纲招为门下弟子,可以说有想法、有抱负、有眼光。” 文艺评论家陈奇佳说:“侯耀文被我们熟知,是在他子承父业、和石富宽搭档充当相声业界中坚的那段时间,流畅的包袱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及讲冷笑话的功力使我印象深刻,他诚恳的态度和优雅的传统艺术素养令我钦佩。” “师父怎么就突然离开了呢?”作为侯耀文最知名的徒弟,郭德纲感叹,“下个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我们连祝寿活动都准备好了。” “值得尊敬的艺术家,人民喜欢的艺术家,相声界的里程碑!”在互联网上,许多网友自发地悼念着远去的笑星。一位叫做Sunny的网友说:“无论如何,我们是无法忘记他的,因为他曾经给我们带来许多欢笑。”网友“鸿水”伤感地说:“天堂里又多了一个笑星。” 1960年,侯耀文第一次踏上相声表演舞台。慢慢的,他那瘦削、严厉中暗藏微笑的形象深深印在广大观众的心里。侯耀文自幼受父亲侯宝林大师的熏陶,深得相声艺术的真谛。作为中国铁路文工团的一名相声演员,他自始至终地将铁路工人放在他相声艺术的最高位置。在他看来,相声的舞台在民间、在农村、在厂矿,在铁路工人中,在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中。 “侯耀文对幽默的感觉和把握,对相声语言的表现,对包袱技巧的运用,在相声演员中都是很突出的。他的作品在海内外都有着相当影响。”常祥霖说,“侯耀文无疑是当今相声界的领军人物。” 对相声事业,侯耀文也有过无奈和困惑,有过痛苦和彷徨,但他热爱相声,不改初衷,“侯耀文身上带有他父亲的痕迹,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面临各种诱惑的情况下,他能够坚持对相声事业的追求,一心一意发展相声,关心相声,侯耀文对得起他自己的身份,做出了他应该做出的贡献。”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说。 名家接连辞世 青黄不接令人忧 去年12月,相声泰斗马季因心脏病突然辞世,侯耀文与相声演员孟凡贵在电话中相互安慰。没料到,仅仅时隔半年,他也撒手人寰。 中国相声界近年来面临市场冲击而日渐式微,而人才的凋零更让人担忧。 2001年10月,被马季先生称作“我心目中的相声巨人”王世臣去世。79岁的王世臣的成就被誉为“可与侯宝林并驾齐驱”。 2001年10月,被观众评价为“端庄稳重,不飘浮,不油滑,不小气”的相声名家刘文亨去世,终年68岁。 2002年2月,74岁的高英培去世。他的许多“街头巷尾”故事和别具一格的天津式幽默给人们留下无限的回忆。 2003年2月,90岁高龄的马三立驾鹤西去。这位从艺时间最长的相声大师的辞世,在相声界留下一片痛惜之声。 2004年7月,侯宝林最后一位搭档郭全宝去世,相声界又失国宝。 2005年4月,被评价“说、学、逗、唱各有特色”的于宝林去世,终年85岁。 2006年12月,马季去世,人们唏嘘不已:“最后的相声大师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2007年5月,又一位相声泰斗——“第一捧哏”赵世忠去世。 包括侯耀文在内,短短6年时间,我们送走了相声界的9位名家。许多人感慨万千:前辈一个个远去,如今“中生代”代表侯耀文也去世了,而年青一代却还鲜有佼佼者。对于新时代里相声的种种境遇,一位网友说,“希望侯耀文的离去,能为相声名家的接连陨落画上沉甸甸的句号”。 低俗倾向不可取 相声艺术期待振兴 在伤痛与惋惜之余,我们还应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与其说我们在怀念侯耀文,不如说我们更怀念那个娱乐属于相声的年代。相声艺术纯粹、健康、乐观、进取,它代表着我们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娱乐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陆贵山说,“中国相声目前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对艺术家的重新尊重,更需要相声精神的崛起。在我们感慨相声黄金时代已然逝去之时,我们更需要反思,艺术是有其自身生产规律的,我们要尊重艺术,更要尊重艺术的生产规律。” 2005年,郭德纲和德云社曾让人看到相声艺术复苏的希望。然而一阵虚火过后,郭德纲的“复古”还是囿于德云社一隅,并未真正走向民间。 “中国相声仅有一个郭德纲是不够的。”文艺评论家秦勇强调,“随着相声艺术家的辞世,我们应该意识到,尽管中国相声并不会因为谁的离去而消亡,但一定会随着老艺术家的离开而有所变化。在市场的选择中,艺术操守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相声后备队伍的建设被忽视。当越来越多的相声演员开始不计代价地用低俗的插科打诨换得廉价的笑声时,相声的精神就会死掉。” “难道我们真的要在多年以后告诉我们的后代,相声是属于上个世纪的艺术?在后侯宝林时代、后马三立时代、后马季时代,我们除了为艺术家痛惜扼腕,更应直面这门艺术惨淡经营的现实,相声该何去何从?”秦勇质问。 专家表示,现代娱乐载体的多维、观众挑剔的审美情趣、舞台表现的捉襟见肘等,都构成了相声艺术日趋式微的客观原因。但相声演员缺乏艺术实践定性,不屑于根植于民间汲取艺术营养,被功利思维所诱惑才是相声面临危机的主观原因。而这些品质,对一门艺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