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别使“幸福指数”成民生糨糊
来源:红网   2008-03-03 16:52:58
    围绕如何新一轮推动主体创业创新的话题,周围的不少人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一位发言说,随着政府工作突出民生,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公共设施、服务的改善改进,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日子过得城里人一般,幸福指数比我们还高。如此,我们再发动他们去闯和创,难度很大。而且有可能就打破了他们已有的和谐生活。说不定幸福指数因此还下降。此言一出,居然得到了不小的响应。比较一致的认为,贯彻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人文关怀等等,老百姓既然已经满足满意现实的日子,何必兴师动众的折腾?
  
  这种说法或者说观念,是颇有点现实代表性的。同样的现象还可以印证:现在各地各级对于民生,是日益凸显重视关注,各方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从党委政府工作的角度来说,理所当然,责无旁贷。但是随着这个话语强势而来的是,似乎所有的民生问题,都应该是政府包揽的。无论公共服务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某个困难,有什么问题都说是民生,舆论一边倒,统统“问责”政府。最近昆明公示了领导电话之后,市长电话所接事项,可略见一斑。甚至有人认为领导电话就应该是“110”。至于主体的民生责任,少有顾及。这实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等靠要”思想。
  
  另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将民生量化,所以“幸福指数”成了流行词、关键词。比如近年来有关机构媒体居民、农民工、农民、公务员等等幸福指数调查设计的乐此不疲,热议不断。几个数字构成了“幸福指数”成了民生的一个标准。然而,幸福、幸福生活、幸福指数,这本身带有主体的感受、感性,具有相当的弹性、模糊性。走路的有车乘是幸福,有肉吃的吃了野菜叫幸福;有钱要有闲,有闲想有钱,有钱有闲要有乐。从某个横断面上,这幸福指数确实说不清楚。所以有的机构推出的所谓“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标准”,看了叫人搞不明白是在说外国还是中国。
  
  这些现象说明,有的地方“幸福指数”非但没有量化强化民生,反而模糊了民生的要义,而且糨糊了某些思想观念。这让笔者想起了15年前的一件事。当时有个市领导到山区调研,看到不少当地许多青壮劳力,坐在屋檐底下“惬意”的晒太阳。于是问他们当前的生活如何。一个个说好,不愁吃穿。领导又问哪咋不到山上或出去,找些活干干。山民便说自己如此晒晒太阳,每天就可以赚到一斤米。为什么?因为晒太阳一天吃一斤米,上山干活就要两斤了。所以晒太阳很舒服,很幸福,还有得赚。
  
  时隔15年,农民的“幸福指数高”和“晒太阳赚大米”,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一者干部一者山民。当然,很难将类似的“幸福指数”观,归结为当年的“小农意识”,或者说小富则安。事实上现在有的地方农村城市,群众的生活质量真不只是“小富”。就此过下去,似乎也无什么远忧。但是,这个“幸福指数”真的就是幸福么?显然不是。有的“幸福指数”怎么看,都是个“小市民意识”(农村以城里人生活为目标指向,城里人以西方居民生活为参照)。因为缺乏主体的创业创新性,缺乏“中国特色”。
  
  民生问题,确实是头等大事,是天大的事。按有的说法是“民生大如天”。然不论是政府好,还是社会群众、主体也罢,发展应该是第一要务。保民生的根本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根本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也只有发展,才是民生的根本保证。而保民生和发展,所要依靠的只能是群众和主体,倘如没有群众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活发挥,保与发展都将是画饼充饥的“幸福”。
  
  “幸福指数”是民生“当时”的一个反映。但幸福、幸福生活、幸福指数之间是有区别的。最大的一点便是“动态性发展性”。幸福、幸福指数可以是静态的、片刻的。幸福生活总是个体与群体、当前与预期的综合,所谓幸福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生活。民生追求的就是幸福生活,而不是幸福和指数。那种一味期待要求政府发福利、分红样的“还富与民”“财政转移支付”的“共享”幸福,不可持续也不可靠,实在难得。我们的发展远未成功。科学发展既需要强化经济体的内生性,也需要增强区域和社会主体的“内生性”。
  
  科学发展,并非只是依靠科技的发展。和谐社会,也始终是不和谐——和谐——不和谐——和谐的永无止境变化发展的螺旋式提升。这仍然需要精神的力量去推导,尤其是需要从实际出发大力激发激活群众和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也就是新一轮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敢闯敢干的艰巨性所在。因此,切莫将群众或干部当下的“满足满意”当“幸福生活”。思想和工作中,别使“幸福指数”成了民生糨糊,然后和稀泥样的“打造”和谐生活、幸福生活。值此“两会”召开,这也算是对代表委员的一个建议吧。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