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中国减持美国国债意味着什么?
来源:财经    2007-06-21 11:30:26

    中国18个月来首度减持美国债

    专家称,这不代表中国将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美元也不会因此产生无序的灾难性的波动。

    美国财政部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国持有4140亿美元美国国债,较之3月,共计减持58亿美元。同期,美国国债的可流通总额为4.4万亿美元,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金额占可流通总额的比例近10%。目前,中国是美国国债的主要海外持有人之一,仅位于日本之后。因此,此次中国央行减持美国国债资产的行为引起了市场各方的广泛关注。

    早在今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提出,中国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这种多元化的储备方式被视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外汇投资的重要指引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进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资金仅占1.2万亿美元储备的很小部分,而且官方在数次公开讲话中也表示,不会大举减持美债。这使得4月的减持更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政府外汇投资的一种姿态。

    《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4月减持美国国债与中国的储备多元化战略关系不大,对美国国债的减持并不代表中国在美元资产上撤资。事实上,这种减持更多是由于投资者对通胀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看法的改变所引起的。

    自2006年年中,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另一方面,美国股市开始上涨,近期美国三大股指纷纷突破数年内的高点。此前,市场的预期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在2007年内降息两次。但目前的情况是,受全球通胀的连带影响,美国通胀率也开始抬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非但没有如市场预期那样降息,甚至有了加息的可能。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才引发美国国债收益率巨幅上扬。虽然如此,谢国忠仍然认为,来自外汇套利交易的需求还将继续推动美元上涨,美元强势将在未来数月内维持。

     18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盘价为5.142%。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度刷记录至7.6213,并逼近7.62整数关口。统计数字显示,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累计升值6.41%,今年累计升幅为2.46%。

    中国国际金融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称,在美元贬值,美国国债收益率触及高位以及外汇投资管理公司成立这样的背景下,减持或者少增持美国国债是有必要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国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方面,外汇流入仍保持持续的态势,另一方面,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的规模也不能无限制地增大。他认为,从长远来看,4月这种小规模的减持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截至2007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2020.31亿美元,而每年通过贸易顺差等方式流入中国的外汇也是一笔天文数字。如何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将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走向带来未知影响。在上周,美国国债表现不佳,美国国债几个主要品种收益率都突破了5%的心理关口,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更是升至5年来的高位。在近期美国国债市场强力下挫的过程中,国债市场的市值损失约为5500亿美元。

    实际上,各国央行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推行多元化投资策略。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全球投资人实现净卖出美国国债。截至4月底,全球各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2.17万亿美元,较3月底的2.19万亿美元下降了282亿美元。英国更是于4月减持了12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位居减持榜之首。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美国国债日交易额来说,各国央行减持的数量和速度仍然在市场敏感度承受范围之内。

    哈继铭认为,全球性大量减持美国国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美国仍是全球性的经济大国,而美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和黄金一样为其他国家货币定值。基于这种考虑,美元的贬值将会是有序的,不会因为各国央行的小幅度减持而产生无序的灾难性的波动。

    他表示,目前美元的贬值最重要的因素是美国通货膨胀率压力加大,食品、原油等部门的价格上涨速度加快,使得投资者对美国通货膨胀预期提高。而美国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背景也促使债券市场长期利率随之水涨船高。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会长期持续下去,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