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刘纪鹏:2008年涨到6000点属正常
来源:经济    2007-06-21 11:23:43

   或许很难想象,在任期间一贯坚持说话含混不清、晦涩难懂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离任后,突然变得伶牙俐齿,快人快语起来。路透社报道,5月23日,格林斯潘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一个电话会议上表示,他非常担心中国股市有一天会出现“大幅缩水”,并称中国股市的近期上涨势头不可能持久下去。

  格老的原话是:“很显然,中国的股市上涨势头不可能持续下去,必将出现大幅的下跌。”

  这条消息被“引进”国内后,有媒体直接用了“暴跌”一词加以修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5月24日在买者自负、银行严查违规资金入市和格老唱空等消息的三重夹击下,沪指和深指双双下挫,沪综指跌0.54%,深成指跌0.86%,而B股暴跌8%。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报道揶揄了格老这种“四处开口”的言行,标题就是“免开尊口,英国同行暗批格老”。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著名股份制和公司问题专家刘纪鹏在接受《经济》专访时表示,没必要过多关注格格林斯潘的预言,“如果格林斯潘说中国股市要暴跌,我敢跟他打赌(不会这样)。中国股市长期的牛市格局不会立刻改变。”

  事实上,国内也不乏与格老一样唱空中国股市的经济学家。从2005年6月开始,中国股市持续两年的高涨让国外的分析师心惊胆战,正因如此,包括格老等人士认为泡沫迟早会破裂,而且泡沫积累时间越长破裂影响越大。但刘纪鹏反对套用国外的模式和经验来解释中国当前的股市,他把美国比喻成40多岁的“中年妇女”,而中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姑娘”。

  记者了解到,接受采访的次日,刘纪鹏将为一家大型国企作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改革,副题是:中国股市6000点不是梦。

  刘纪鹏是坚定地唱多派,但仍然很难用“坚定的市场论者”来评价他。

  一方面他坚定地认为股市本身可以自发调节,对目前监管当局不采用行政干预手段打压股市大为赞赏——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的两天前,刘纪鹏曾通过其他媒体呼吁,不能再像2001年人为打压股市,他认为股市自身可以调节泡沫而不是*人为挤泡沫。“今天跌一点就很好,不能老涨,这也用事实证明了股市本身是有能力调整的。”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目前监管层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大股东和高管的约束,他认为应该“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

  近年来,刘纪鹏在股份制和公司问题上成绩颇丰,参与主持了近200家各类企业的股改、上市及管理组织方案设计,享有“企业股改第一人”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初,刘纪鹏还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现担任公司董事长。

  2008年涨到6000点属正常

  《经济》:那么,面对沪指4000多的点位,您认为,高了还是低了?

  刘纪鹏:如果你认为当年998点是正常的,那么你当然会觉得4000点是不正常的;如果你把998点看作不正常,今天的4000点就仍然属于正常区间。从998到4000简单从数字上看似乎太快,也是事实。但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必须有一个客观的分析,看看这两个数字到底是哪一个不正常?或者说哪个更正常?998点的时候,当时跟整个宏观经济不协调,股市的功能全部丧失,投资人全赔,证券业全军覆没,这正常吗?

  《经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种全输的局面?

  刘纪鹏:原因很多,包括市价减持国有股,赌场论之争等等,说到底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不能人为干预和打压股市,这个沉痛教训太深刻了。我相信,这种情况只有在2001年才出现,在2007年不会再发生了。

  《经济》:上证指数还会涨吗?还能涨多高?

  刘纪鹏:国外投行和国内的经济学家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股市未来一定会登上6000点。这是肯定的,只是在什么时间达到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中国股市的真实起点决不是998点,至少是2000点才符合实际。所以从998点涨到2200多点是一个补涨,也就是恢复性上涨。按照这个推论,从2000多涨到4000多,不是涨了三四倍,而是涨了一倍。这是理性的上涨,因为去年上市公司利润在增长,今年一季度也在持续增长,泡沫并没有增大,三四十倍的市盈率符合中国国情。

  《经济》:何时涨到6000点呢?

  刘纪鹏:如果今年就达到6000点,恐怕我也觉得过快了,如果到2008年底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涨到6000,我觉得仍然在理性范畴。当然,如果到2010年还没达到6000,我就觉得太慢了。去年股市市值跟GDP是13万亿比21万亿,等于62%。如果GDP每年按10%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不到26万亿,同时股市涨到6000点的话,不到21万亿,仍然不到90%。而经济发达国家最低也有92%,有的超过150%。
 
      股市泡沫不一定要破灭

  《经济》:连格林斯潘都认为中国股市涨得太猛,难以持续,会大幅下挫。这也是国外和部分国内专家的共识。

  刘纪鹏:如果格老说中国股市应该回调,我赞成,说不要涨太快我也赞成,但是开口就说中国中国股市未来将暴跌,我敢跟他打赌,我看中国股市绝会不会暴跌,尤其是不会改变基本趋势。他太过分了,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你有什么根据说暴跌啊?他在任期间美国的经济政策是比较成功了,保持了连续多年增长。现在他对美国经济不乐观的判断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美国经济的确在放缓。但是,美国跟中国完全不同,美国至少是40多岁的中年妇女的那种生理状态,怎么着也就奔50岁去了,而中国还是20左右的年轻姑娘,还处于自然的成长周期。

  《经济》:毕竟当前股市存在着泡沫,而且积累时间越长破灭的危害就越大。

  刘纪鹏:股市作为虚拟经济,和泡沫相伴而生,没有泡沫就没有股市了,就像没有泡沫就不是啤酒一样。泡沫的周期决定了股市的周期,泡沫的生成,放大,衰竭和破灭与股市是相随的,泡沫破灭后会进入下一个泡沫周期,股市也随之进入新的周期。从整体上来看,泡沫是不断繁衍的,如同人类生老病死和世代繁衍。但就单个泡沫周期看,我们完全可以延缓其破灭时间,如同人一样可以通过强身健体和高科技医药来延续生命。比如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可以使泡沫缩小,降低市盈率,这样泡沫就由虚变实了。

  《经济》:这个过程怎么实现呢?

  刘纪鹏:让市场自行调整,而千万不能通过人为地行政手段挤压泡沫。今天跌了一点就很好,事实证明股市是可以自我调整的。目前我对监管层很满意,其监管手段已非常成熟,从人为打压股市到放弃行政手段,也是政府对股市政策的一个重要调整。现在话语权很重要,国内的经济学家们都在争,一些经济学家从2000点时就唱空中国股市,现在都到了4000点了还不反思自己,反而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打压,这是非常错误,也是非常危险的。

  既要精品店,也要百货店

  《经济》:作为股份制和公司问题专家,你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治理是否有了根本改变和提高?

  刘纪鹏:没有。股改后,由于利益驱动,股价和大股东以及公司高管的利益挂钩了,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公司自身的治理水平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大股东高抛低吸,内幕交易,信息披露滞后,公司高管利用内部信息违规买卖股票,基金公司的老鼠仓等问题依然严重。

  《经济》:监管能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吗?

  刘纪鹏: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都是行业里的排头兵,我称之为中国经济的脊梁。因此上市公司的质量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前提。而牛市期间是抓上市公司监管的大好时机,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千万不要把监管跟发展对立起来,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事实上,监管的过程也是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过程。总之,不要再发生杭萧钢构那样的事情了。

  《经济》:股改过后,您认为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刘纪鹏:股改是我国资本市场第一个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接下来应该就是着力打造另一个制度性建设,即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比如创业板,当然这个不同于2000年的毫无门槛的创业板,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有特色的创业板。另外三板市场,场外交易,中小企业板等其他资本市场也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我们不能千军万马只过沪深这一个独木桥,要既有沪深这样的精品店,也要有创业板这样的百货店。

  重拳猛击不如柔性调整或引而不发

  在本刊最后截稿之日,即5月30日,财政部出台政策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由1‰提高到31‰,当日沪综指应声大跌280多点,900多只股票跌亭,跌幅达6%。

  次日,刘纪鹏教授在博客上专门就此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刘教授在文章中指出,财政部的政策初衷是好的,目的是让股市从“快牛”变成“慢牛”,毕竟无论是暴涨还是暴跌,都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不过,刘纪鹏认为,在手段运用上,应当尽量采用货币政策而不是财政政策;在调整力度上,也要采取柔性调整或引而不发,比如央行对汇率的调整就是柔性调整,而不是重拳猛击,“好比家长用一记重拳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还说是爱护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恐怕早被家长们摒弃了。”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