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最具幸福感城市有没有农民工的声音?
来源:红网 2007-11-12 10:54:23
2007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盛典6日晚在杭州举行,十个获奖城市用各自的魅力,诠释了幸福(2007年11月7日《都市快报》)。 但我要问的是,这十个最具幸福感城市诠释了农民工的幸福吗?在评选中有不有农民工的声音?如果没有诠释农民工的幸福,就不能说是最具幸福感城市,农民工在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个较大的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功不可没;如果这个群体没有声音,至少这种评奖是有缺撼的。 我仔细拜读了这条新闻,也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但都没有找到与农民工相关的内容。276万份有效问卷中有不有农民工答的,就不得而知。如果有,记者就不会轻易放弃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我不否定这种民选的评选方式,因为公开透明的民选活动,是路程最短的“公正”方式。在一个公正的环境里,公民拥有自由自在表达心愿的票选权利,这本身就很幸福。但是主办方给予了农民工表达这种心愿的票选权利吗? 的确,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幸福的理由,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幸福坐标,但不管是哪个城市,都没有不关心农民工幸福的理由。一个城市要最具幸福感,那就要有一种雅量,能包容每一个来这座城市的人,如果这个城市的居民有一种幸福感,而外来人缺乏幸福感,这样的最具幸福感城市就是不完整的。 主办方提供的幸福感的衡量指标有:生存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环境状况、教育状况等),心态和情绪愉悦的程度(如紧张程度、心态等),人际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等。对于这些指标的看法,我比较赞同傅国涌先生的观点,他说:“从这些指标来看,更多地强调了私人生活的这一面,而忽略了或者说回避了人还有公共生活的一面,尤其是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哪怕每个人的私人生活中充满了幸福感,只要他们的公共生活等于零或接近于零,那样的幸福感注定也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他还说,“当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普通人有没有方便、正常的渠道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身的意愿?具有基本共识的普通人有没有可能自愿地为公共事务服务、尽责?这些指标一旦缺席,就说不上健全的幸福感。”如果这座城市存在着劳资地位不平等,或者普通打工者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感到身心疲惫;挤公交车遭冷遇等,他们会感到幸福吗? 当然,一个城市若能摘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桂冠,对当地政府来说,就意味着增加了一种巨大无形的资本,扩大了城市知名度,这些都是为官者的政绩,为官者增加了幸福感是无疑的。而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幸福感就没有官员那种强烈感。因为老百姓每天最关注的是今天的自来水能不能喝,呼吸的空气是不是新鲜,出行是不是便捷?如果每天喝纯净水(增加生活成本),呼吸的是“尾气”,出门就拥堵,能有幸福感吗? 其实,我们更应该注重那些已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以及“最”中单项奖城市市民在网络中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大多是真实的。比如大连一网友就说:“我又觉得大连人并不是最文明啊!”还有一位台州网民一针见血指出:“台州的城乡两极分化严重,台州许多城中村的人们不幸福!”这些失去土地,洗脚上田的“城里人”为何不幸福?他没有详细地说明,但许多城市的这群人,由于缺乏谋生的技能,而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假如连生活都成问题,他们能幸福吗? 我还注意到在这次颁奖典礼上是由所在城市杰出市民为当选城市的市长颁奖,开辟了中国各类颁奖典礼先例。开先例是一种进步,但“杰出市民”都是些企业家、名人之类的,最具有幸福感城市最具有发言资格的人,不应该是来自获奖城市的杰出市民,而应是普通市民,甚至是这座城市的农民工。 “姚明代表了一种高度,刘翔代表了一种速度。”这是为上海颁奖词中的一句话。但我要说的是,农民工的幸福感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包容度。在提倡“公民社会”的今天,一座城市是否最具幸福感,当然是所有这座城市里的公民感受,尤其是处在最底层的农民工的感受,这应是一个衡量的标杆。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