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鲁迅能获“鲁迅文学奖”吗?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龙 2007-11-07 14:12:06
中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鲁迅美丽的故乡隆重谢幕,据《人民日报》10月30日报道,本届颁奖典礼最具特色的是,所有获奖者都乘坐着水乡的乌篷船,沿着鲁迅的足迹一路荡来,在鲁迅浮雕墙前接受颁奖。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文坛较有创意的一次颁奖仪式,32位获奖的作家、诗人、理论家以及与会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各得其所,在乌篷船上品着老黄酒,自是一派情景交融。虽然不及奥斯卡、诺贝尔的浪漫与恢宏,却别有一番情趣。 不论是清莹灵秀,还是满目萧杀,鲁迅在《故乡》中描绘的景色,大概仍然可以在今天找到许多寄存空间。当下的中国文学的境况是不是适合用这样词来修饰,也只能凭个人的判断而定。作为局外人,我自然不必对此倾心瞩目,他们弹冠相庆也罢,就着茴香豆喝黄酒也罢,与普通老百姓毫不相干。如果不是近日读到一篇叫做《没有杂文的“鲁迅奖”,怪!》的文章,我断定不会将这个话题延伸开去。 该文的作者感慨是因为此次获奖作品中竟没有一篇是杂文,按他的说法,“以鲁迅名义命名的文学奖却没有一部杂文作品,那就好比《空城记》里没有诸葛亮,只剩下马谡、司马懿和一帮打扫卫生的老兵,再热闹也是瞎热闹。”当然,我理解这种心情,尤其是作为中国当代知名杂文家,面对这样的事实理当有所感悟,毕竟鲁迅文学奖是具有崇高荣誉的国家级奖项,是惟一涵盖杂文体裁的文学奖。三年一届的选评,其中小说、诗歌、散文、文学理论样样不少,偏偏就没有杂文,的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毋庸置疑,今天的杂文界确有一批“不俗”的作者,但这并不是获奖的必要条件。中国文学事业本来不乏人才乃至怪才、鬼才,不但12岁的小朋友能写长篇武侠小说,14岁的女孩写言情小说也不算新闻,那都是响当当大部头的著作,比起千八百字的杂文作品更能反映时代精神。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就算人家疏忽了杂文的参选资格,那也只能怪杂文界没有这样的天才出现。更何况现在许多人无视文学的发展主流,眼睛死盯着某些作家抄袭、乞讨等个别问题上,有时候还专拣些负面现象做文章,显得有些不够厚道。 杂文是种另类文体,旁征博引、融贯古今,要的就是有嚼头,犹如相声、漫画,让人笑过之后,一拍脑门儿还想起点什么。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人把杂文定义在批评的层面,鲁迅称之为“投枪匕首解剖刀”,只是针对特定年代的特殊情况而言。他生活的时代是个多么凄惨的社会环境?洋奴买办疯狂掠夺,地主资本家残酷压榨,四大家族垄断经济命脉,人们没有政治信仰,没有经济出路。有人穷奢极欲,莺歌燕舞;有人饥寒交迫,家破人亡。四万万中国人像放进一个瓶子里的蜘蛛,互相提防互相仇视互相厮杀。这样的社会形态,催生鲁迅等一批为民请命的杂文家一点也不奇怪。 一百多年的变迁使中国告别了贫穷落后,这时候若再沿用鲁迅的眼光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显然是愚顽不化。往高处拔,这是“激浊扬清”,通俗说是鸡蛋里挑骨头,再恶俗点说便是心理阴暗。难道不是吗?看到鲁迅文学奖没有杂文获奖就唧唧歪歪发牢骚,一个小小的问题都会引发一番微言大义,偏不去反思个中的深层原因。其实,睁眼看看现在媒体上的杂文就明白,以鲁迅的标高去衡量,中国根本没有几个合格的杂文作家。所谓的“杂坛高手”充其量是杂技团走钢丝演员的水准,偶尔玩儿些惊险动作只不过是为了换取些掌声,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生计而已。 如果把杂文的功能锁定在批评性质上,就不能责怪“鲁迅文学奖”不给它一席之地。看看本届的获奖作品,无一例外是突出主旋律,讴歌新时代。这体现了发展向上的特征,尽管都说电视屏幕上歌舞升平,小说作品里风花雪月,但人家凭什么就可以获奖?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作家具有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以社会潮流为创作基准。进一步说,论经济发展,今天的中国GDP已经雄踞全球第三,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论文化教育,各个行业博士硕士等专业人才济济,连孔子学院都在世界遍地开花;论科学技术,嫦娥奔月的文学想象已经成为了现实……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彰显出一个社会的繁荣稳定,讴歌都唯恐不及,却拿着放大镜寻找其中的瑕疵,无疑是自讨没趣。 当然,以杂文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曲直深浅自有分寸,即使对“鲁迅文学奖”有所抱怨也是有的放矢。放开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说,却把矛头对准一些轻蔑杂文的人,这种处理方式委实老练。但是,百密一疏,不小心就说了句实话,文中说许多杂文作者都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很不慎密。先不说有史以来在中国什么人才能“指点江山”,单说“激扬文字”这种技术活儿,有几个杂文家敢当此责?吴晗、周扬、廖沫沙倒是曾经有过这样的勇气,只是差点全部丢掉老命。 这个话题不多赘述,回来再谈鲁迅。不管是“鲁迅文学奖”,也不论是“沿着鲁迅的足迹”,鲁迅这个名字的存在意义在于,他所代表的是对社会最底层的关切,是对民间疾苦和精神奴役的怜悯,主要表现在永远思考和反叛的不合作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为欠缺的一种精神姿态。“鲁迅文学奖”当然不能游离这种精神,若非如此,即使沿着鲁迅的足迹去寻找失去的文学精神家园也是作秀。因此,对这样的奖项抱有看法大可不必,如果实在想不开,就想想鲁迅先生----假如今天他也去参评“鲁迅文学奖”,他能获奖吗?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