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进作协“破”的是什么“格”?
来源:红网 2007-09-28 09:44:33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孙德全日前透露,经著名作家王蒙、文学评论家陈晓明郑重推荐,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议后,最终破格批准青年作家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协会成员。(9月25日《京华时报》)
一位青年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曾有抄袭嫌疑的青年作家进入中国作协,居然成了同一天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重点新闻,这本身就够得上特大新闻了。细读这则新闻后发现,原来正是其新闻眼“破格”二字成就了它的轰动效应。那么,是什么大不了的“破格”赋予这则新闻如此之大的轰动效应呢?原来是,此前郭敬明不是地方作协会员,经王蒙、陈晓明力荐后,中国作协才“本着爱惜人才的原则,我们破格通过了申请”。 好笑啊好笑!在这作家、诗人已经贬值到与我等普通老百姓一般无二的今天,郭敬明居然因为“连升三级”??从县级作家、市级作家到省级作家,直升为国家级作家,就成了“破格”,成了一桩大新闻。好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这种“破格”看起来是唯才是用,体现的是才能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其实,恰恰表征了多年来形成的作协机制是何等地僵化,何等地等级森严,说其已经蜕变为百分之百的官僚机制怕是一点也不过分。 说来惭愧,想当年,在下忝为文学青年,申请加入了某某县的作家协会,拿到了一张会员证,还以为自己真成作家了。随后,参加了一些作协举办的会议和活动,认识了一些省市级和国家级的作家,才如梦方醒,原来体制内的作家是这样写作和活动的:他们到处去进行“文学采风”,俨然以著名作家的身份给低一级的会员“传经送宝”,参加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专题活动后,回来写几篇豆腐干式的马屁文章,在省市报副刊版一发,就算完成了“采风”任务,再就是好吃好喝好玩,礼品照拿,稿费照赚,工资一分不少(县市级作家没工资奖金,省级作家有否不知道,国家级作家是有的)。这就是体制内作家的优势,可惜的是,这种优势很快就消解了作家的独立性和个性,他们之不能写出好作品也就是必然的了。认识到这点,虽然在下的恩师几次三番劝我申请加入省级作家协会,在下也坚不从命。 这并不是说,在下甘于做一位科级作家,而没有争取做处级作家、厅级作家直至部级作家、殿堂作家的愿望,而是畏惧于这样的等级秩序,同时出于码字人的清高,不屑于这种“官本位”体制。哦,难道我写作一辈子,目的就是为了在各级作协搭成的阶梯上不断晋级吗?至于吗?累不累呀!咱不干!现在鄙人连县作协召开的年会也不去参加了,只想把头上这顶科级作家的帽子也一并奉还。 如果这样的“破格”也值得称道的话,我宁愿这样的“格”少点再少点。有什么意思吗?作为一个作家,最可宝贵、最不能被褫夺的就是他们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意志。而任何体制,一旦分割为等级秩序,就具有凌迫性,这对最需要保持自由意志的创作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不是吗,进入体制内的作家,他把创作的方向定位在向更高一级的作协迈进,旨在获得越来越高的来自体制的认可,??郭敬明就是这么说的,“能加入作协当然是件好事情,至少代表一种认可”,他就完全背离了创作的根本方向。 有鉴于此,当代一些作家如余秋雨等不申请加入中国作协,有些作家加入了再次申请退出。三年前,先是两个湖南老作家余开伟、黄鹤逸公开声明退出湖南省作家协会,然后是山西作家李锐公开宣布辞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职务,并同时退出中国作协,把中国作协的会员证退寄给中国作协,去年,武汉作家、《如焉@sars.come》的作者胡发云又悄悄退出了武汉、湖北、中国三级作协。这些作家的选择及由此引发的一片喝彩声,足以证明“作家协会”头上的神圣光环早已黯然褪色。叹只叹,时到如今,在郭敬明入会问题上,中国作协竟然弄出个“破格”的噱头,好像他不是从科级作家、处级作家、厅级作家一直升到部级作家,是作协“开恩”的结果。殊不知,这种以等级秩序来评定作家价值大小的体制本来就是反创作、反文学的。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