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作家“实力”排行?
来源:新京报 2007-09-17 09:14:29
多样的榜单是一个文学旨趣多元的标签,但也遮不住“文学衰退”的颓势。文学打榜虽然实际并不受社会大群的关注,依然可以自得其乐地在或明或暗的媒体边缘地带灿烂地生存。 去年,《财经时报》记者吴怀尧耗时经月推出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在文坛和网络民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现在凡事都向“福布斯”和胡润的“百富榜”看齐,无疑这个“作家富豪榜”是借助着人民币堆砌的领奖台,在文学的边缘地带燃起一把物欲的野火,并且无疑地从反响上来看,这一策划是相当成功的。而今年新鲜出炉的“中国作家实力排行榜”是否能重现“富豪榜”的盛况,却值得怀疑一下。 “富豪榜”的推出,吴怀尧纯粹是站在一个具有商业卖点的角度来制作策划。中国大地上盛行的排行榜,如果没有实质的利益驱动,绝对不会像时下这般如火如荼。福布斯的榜单暂时不说给制榜机构赚了个怎样的盆满钵满,就说潮人们关心较多的音乐打榜,也多是发片商和歌手公司经营必争之所。香港当年的流行音乐龙虎榜、十大金曲,造就了多少甘心掏腰包的内地发烧友。可是上世纪90年代的打榜盛况,到今天正可谓江河日下,此类综艺文化榜单且不去说它,就说说貌似比榜单更加正式一些的电影评奖,不管是内地还是香港,电影奖的男女主角居然都可以是平分秋色、并驾齐驱,真可谓“中国游戏”的至高境界。要是威尼斯也发两座金狮,李安得不得这个奖,似乎都是无所谓的。这些国内榜单的乱象纷纷证明撇去明晃晃的金子反光,榜单的排名真有那么严肃公正么? 如今这个作家实力榜,吴怀尧开始回归自己一个文学青年的本色。但是究竟何为“实力”,如何衡量作家“实力”,显然就不像报酬那样容易得到比较明确的计算标准。就算按照他欲张扬的“忽略商业价值不计,仅就文学价值而言”这个目标来看,“文学价值”也并不好下定论。如果只由专家选,显然不符合这个时代平民化的趋势。所以,最终还是要落到网络投票之上,而一旦到了网络上,所谓文学价值恐怕就淹没在点击率的汪洋大海中了。这样一种评选其实无非又是一次自娱自乐外加自我炒作罢了。 就像媒体所关心的,并非虚无缥缈的作家“实力”,倒是在“80后没有入榜”和“海岩有没有文学性”这两个焦点上。评论家朱大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暗算》作者麦家比海岩更有文学性,就能窥见榜单中所具有的浓郁的文学专业人士的个人偏好。当然,这种偏好与大众的口味其实也并不对立冲突,要是从文学史上论起来,红极一时的英国感伤作家理查生到底还是不如侦探小说大师柯南道尔更受欢迎,就这种可比性而言,专业人士的偏好其实就是放长远些的大众趣味。但是这种偏好当中也有一些意料之中的“意外”,比如说只得一票的作家,那就说明在十位评论家的专业趣味审视中也极可能是“小众”欢迎人士,其中比较意外的是能神侃无边的阿城只得一票,铁凝还幸福地得了四票。从这点而论,专业的评选仍然存在着偏差值。 在网络上流散的文学榜单并非只有此一家,随意地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找到各色各样的,有网民票选的、也有专评80后、90后的。多样的榜单是一个文学旨趣多元的标签,但这个多元的标签也遮不住像朱大可在采访中所说的“文学衰退”的颓势。文学打榜虽然实际并不受社会大群的关注,依然可以自得其乐地在或明或暗的媒体边缘地带灿烂地生存。喧嚷之中,吴怀尧的榜单之旅究竟能走多远,有兴趣的读者还只能够拭目以待。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