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全国将迎来首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城市的交通供需矛盾,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表示,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上海一般必须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费标准等。(9月11日东方网)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的典型例子。因为交通压力加大、矛盾突出,不是从如何改善交通环境、科学设置交通路线、提高驾车者的交通意识出发,而是从提高普通居民用车的代价入手,以期控制城市车流量,达到缓和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这条建议实在不够高明,也不够大度。
记得在几年前,有关部门还在宣传,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汽车事业,鼓励普通百姓购买小汽车,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一些地方还出台了鼓励城镇居民购买小汽车的政策,金融部门还特地开办了个人购买小汽车的贷款业务,老百姓的购车欲望也被迅速地调动起来。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私家车才迅速地多了起来。谁知晓,仅仅几年时间,有关部门竟然要通过提高普通市民的用车代价来控制私家车的增长,限制老百姓购买小汽车,难道预测与决策是如此随意的吗?
我们承认,这几年来,随着居民购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确实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那么,针对这一问题,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呢?是应当采取“疏”的方式还是“堵”的手段呢?
很显然,建设部官员的态度是“堵”,是通过“堵”的方式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而“堵”的目标是普通老百姓。也许,这算是一条对策。但是,只“堵”不“疏”,在短时间内或许有用,从长远看,应当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老百姓不可能永远不购车,即使提高市民的用车代价,他们仍然会购买小汽车,只是多了些怨言而已。
更重要的,在“官车”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不采取措施限制“官车”的无限增加,却把板子打到老百姓头上,以增加老百姓的用车代价来控制车量,是否太“官本位”了些。有网友说得好,如果把“官车”与私车的牌照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看一看,走在路上的“官车”与私车的比例,是否更加有利于进行决策呢?
在目前城市交通十分拥挤的情况下,政府机关能够做个表率,带头压减“官车”数量,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还可以节约财政开支,腾出资金来修建、扩建城市道路,是否比提高老百姓用车的代价效果更好、效益更高呢?
作为政府官员,我们在提出建设、进行决策的时候,能否正确处理好老百姓利益与官员利益的关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政府官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