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9月9日在北师大看望免费师范生的时候,提到了“道德底线”这个有着浓厚传统色彩的语词。乍一看到,尽管对时下的道德沦丧已经有了足够的体会,还是觉得受到了某种“视觉创痛”。我们的时代,原来已经到了要求为人师表者仅仅恪守道德底线的地步!
总理说,“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诱惑确实很大。但同学们必须要坚守心里的道德底线,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献给祖国。只要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去学习、工作,我们的生活就会是多彩的,我们的精神就会是高尚的。”
当然,希望某一个人群坚守道德底线,并不就意味着这个群体的道德感已经沦陷,也并不天然的就认为全社会都应该退守最后的界限。但结合我们平素的感觉,我们确实在“发展主义”的高歌猛进中,遗失,或者忽略了许多可能更值得珍视的人本身的资源。
那么,我们时代的道德底线到底是什么呢?我想,首先应该是人性,然后是责任和担当。其中核心的理念仍是人性。这里边有西方强调人的价值回归的意思,但更多的则是回到传统,追根溯源,从五千年厚重的文化中寻找适合当代人接续的理念。
社会上吵吵嚷嚷的修习国学,国学的根底在哪里?在人的心,在于历练出一颗仁爱的、敦厚的、有悲悯的心。至于具体文字学问的多寡,反倒是次要的了。举凡志士仁人,其所谓“童子功”、“士大夫精神”,大抵与此息息相关,那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很难消磨和诱惑的。
实际上,总理当日强调的“穷人教育学”,简直就是对道德底线的一种阐释:“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一颗爱心。同情和爱心是道德的基矗希望我们的学生懂得农民的甘苦,把他们记在心里;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先做人,再做事。这样,这个人才能气度恢弘,这个国家也才会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