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怎么不“绿”?
红网 2007-09-06 11:42:36
小桃(化名)来自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父母相继去世后,靠着当地政府、亲戚资助勉强上完高中的她考上了大学,一心想着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的她带着亲戚东拼西凑的几千块来学校报到,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未交学费就不能报到,也无法申请助学贷款,这使小桃进退两难。四川师大一新生无法交学费而未能入学,教育部将调查该事件。
小桃的条件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贫困生标准,却走不了“绿色通道”。让她不明白的是,学校录取通知上的“绿色通道”及助学贷款的信息十分醒目,为什么不能报到?无钱交学费,贫困生没能入学。让人困惑的是,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绿色通道”此时不“绿”了。至于为何没能走“绿色通道”,学校的解释是,银行停了助学贷款业务。该负责人说,当时没钱交学费的学生有好几个,学院考虑第二天来统一处理贫困生入学问题。而按照小桃的说法,她和另一名贫困生去找学院院长。“院长回答我们,不能贷款,也没有提‘绿色通道’这件事,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从中不难看出,不是学校不为贫困生解决问题,而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乃至认可。身为孤儿的贫困生却不能引起学校重视,我们有理由再次强调,教育是爱的事业,是一种无私的、博大精深的爱。不管公办民办,都要让贫困生入学。 为解决贫困生就学问题,国家、学校乃至社会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确保每位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教育部明文规定,各高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资助。教育部还要求,高校在给学生发送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将资助政策材料一并寄给学生。当然,学校也有学校不得已得苦衷。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生就学成本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人数的绝对数和所占比例都逐年攀升。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贫困生工作陷入困境之中,一方面用于贫困生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学生所欠学费也在急剧增多,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究其原因,还在于学校本身不贷款,只是为了使更多贫困生受惠而向银行争取多多的贷款额度,其实承担了相当多的责任。从学生看,贫困生是最大受益者,可是贷款学生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仅以所谓的信誉担保,而且我国信用体系又没能建立起来,极少数学生恶意逾期不还贷款,损害了大学生形象,也给后来的助学贷款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由于高校实行自费教育,一年数千元的学费,以及不菲的住宿费、生活费和书本费等,即使是一般家庭,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针对贫困生逐年增加的现象,各高校普遍采取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生活借款等方式资助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是,在适用性上就出现了偏差,一是尽管这笔钱数目不菲,但这些钱也难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同大比例的贫困生相比,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总有贫困生难以得到资助。贫困生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这个特殊群体有着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学校也有力所不能及之处。一是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收人水平有着很大差距,带来消费水平的差异。二是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而不同家庭之间,经济状况贫富不齐,特别是那些缺少劳动力、无稳定经济来源、遭受重大不幸变故的家庭自然难以供孩子上学。因此,在各种资源十分有限的背景下,为保证真正贫困的学生能享受到资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也便于相关部门具休操作,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资助体系,统筹各方关系,建立一套完整的、相互协调的、有效的工作机制。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政府和学校在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支持,并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从而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他们自强不息,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以切实保障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