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技术”与“笔杆艺术”的对决
红网评论 2007-09-05 11:21:55
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不光是小学,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知道那个字是什么字型,但是具体怎么写不会,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即使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9月4日中新网)
事实上,“笔杆的遗忘”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了。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只有在必须拿起笔杆来签字进行确认的时候,才会难得一见墨宝的。可以想象,在所有的公共场合电脑几乎是必备的设备,用笔来书写俨然是观念落后、赶不上时代的表现,紧握鼠标肯定成为一种必然的,毕竟鼠标的普及代表了技术进步推动下的一种社会现实。 同时,不管是哪个国家在书写方式上经历的变革大概是相同的,西方的鹅毛管、中国的毛笔在日常生活中不是都已经“俱往矣”了吗?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笔杆仿佛只能是书法艺术的代名词了。况且,如今在所有的正式、非正式社会考核环节里,书写的标准要求已经荡然无存。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要求人们在当下还使用传统方式进行书写呢? 勉强可以给出的答案无非是,忘掉笔杆意味着对于传统精粹的遗忘,书法大国的子裔应该保持一定传统书写的基础。理由虽然说得过去,但是在具有强大技术推广动力和市场基础的“鼠标”面前,在力度上还是显得非常孱弱的。其实,关于鼠标和笔杆“对决”的思考和讨论已经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反映的也绝不是个人选择的偏好,实际上牵涉到现代社会技术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生存、教育的时代导向等多个问题。 “鼠标时代”提供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又一种广阔空间,而且传统文化的延续也不是靠拒绝技术进步来达到的,主要还是要依赖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自我认同,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宏观来看,只有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充满自信、自觉,才是靠笔杆来操作的书法艺术得以传承的现实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大讨论中其实已经点明了这个道理。 同时,全社会如果没有清醒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也没有具体的教育手段作为工具,仅仅希望通过呼吁来改变“笔杆”目前的遭遇,似乎只能是空山回响。从这次教育部官员的见解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隐忧主要还是针对学生层面而言的,应该说,通过教育行政的渠道加强学生的“笔杆”意识还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只是在做决策时必须是考虑合理的尺度。 客观且悲观来看,教育也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方面,“鼠标技术”与“笔杆艺术”从对决走向和谐,最终还是需要各种各样社会力量的博弈均衡。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