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受资助的大学生为何不“感恩” ?
来源:长城在线 作者:许贵元    2007-08-23 11:19:41

    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由于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今年被取消了再次受助的资格。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称,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8月22日《 楚天都市报》)

    受资助的大学生,一般都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也有特殊城市家庭的。 
  
    那么,有些被资助的大学生为什么不知感恩,不愿感恩呢?据笔者与一些歇暑假的大学生闲聊时,发现有以下几种扭曲的心态:一是“自尊心”做崇。认为当今家庭“出身贫穷”,自然社会地位底下,入学后担心别人“看不起”,受冷落,而不接受资助又无力上学,他们希望“暗里资助”,不需要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宣扬”;二是“虚荣心”严重。有些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认为接受资助是“耻辱”的事情,宁可刁难父母和亲属,也不愿挂上“贫困生”的头衔;三是“仗义心理”当头。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济贫帮困”,资助我们上学是理所当然,我们受到资助是“心安理得”和“理直气壮”的事情,再让我们“感恩”,那就是“形式主义”,所以没有这个“必要”。四是受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感染,对种种非正常现象既“痛恨”又“羡慕”。由于存有上述几种心态,所以对热心资助他们的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家们持“冷漠”心态。正如报道中所说的那样,有的受资助一年多的大学生,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使资助者感到非常“寒心”。

  更令人不解的是,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有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资助贫困生上学,是社会倡导的一种行善美德,彰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魅力性。出资者都希望孩子们学业有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也希望孩子们不失掉“礼仪之邦”的传统民族美德,他们认为,“不懂事”、“没礼貌”的孩子成就不了大事业。这意味着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应该是学校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帮助大学生,不仅要体现在出钱出物上,更重要的是经常给他们进行“思想充电”,可通过电话或写信的方式,或借过年休假等机会,组织召开座谈会和进行“家访”等,帮助大学生消除不良心态和扭曲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把社会各界的资助,当成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把感恩之心化为报国之志。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