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助的大学生为何不“感恩” ?
来源:长城在线 作者:许贵元 2007-08-23 11:19:41
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由于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今年被取消了再次受助的资格。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称,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8月22日《 楚天都市报》) 受资助的大学生,一般都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也有特殊城市家庭的。 更令人不解的是,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有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资助贫困生上学,是社会倡导的一种行善美德,彰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魅力性。出资者都希望孩子们学业有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也希望孩子们不失掉“礼仪之邦”的传统民族美德,他们认为,“不懂事”、“没礼貌”的孩子成就不了大事业。这意味着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应该是学校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帮助大学生,不仅要体现在出钱出物上,更重要的是经常给他们进行“思想充电”,可通过电话或写信的方式,或借过年休假等机会,组织召开座谈会和进行“家访”等,帮助大学生消除不良心态和扭曲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把社会各界的资助,当成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把感恩之心化为报国之志。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