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不必借“七夕”捍卫传统文化
来源:《东方早报》   2007-08-17 10:35:18

    一年一度又七夕。今年笔者所在的媒体举办的七夕大型相亲会,报名人数竟近万人!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多而男少,且男生“80后”达80%以上。看来国人太需要“情人节”了。
   
  一说七夕,相信现在多数人脑子里立马蹦出“中国情人节”的概念。曾有专家说:七夕与爱情无关,不是中国情人节!学者刘宗迪认为,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节日,尽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演绎出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起初与爱情无关;现在将其弄成“中国情人节”,是“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络的商人炒作”。
   
  把七夕说成是“中国情人节”,确实是近年来冒出来的事,我想找找源头在哪里,费了老大的劲,终于找到了一个源头———1993年,当时文化部门的一位领导提出:何不搞一个中国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为什么不把这一天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省得小青年去过外国的情人节。
   
  如今几乎可以确定,这个“七夕·中国情人节”是一个新造的节日,七夕的文化内涵中,并无情人节的内容。当然新造也可以,不过不要硬造,更不要认为七夕在过去就是“情人节”。我并不反对“假作真时真亦假”地把七夕看成今天的“中国情人节”。但如果把“七夕·中国情人节”当作含有民族自尊的文化符号,未免有些牵强。
   
  在当今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确实十分需要文化敏感性,但想以“中国情人节”来抵消、替代“西洋情人节”,则大抵是一种文化虚妄;而商家借机一窝蜂地狂炒狂卖一把,发达了自家钱袋是肯定的,但想以此“弘扬”传统文化、丰富七夕的“情人文化”内涵,那几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节日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如果仅仅因为西方有个情人节,我们就要硬弄一个自己的情人节,这反而没必要;如果年轻人都喜欢,庆祝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节日,那样形成一个“中国情人节”,挂在七夕节或其他什么节的名头下,倒也无所谓,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已从根本上保护了传统的节日文化,否则要被牛郎织女笑话的。所以,应该让“七夕”顺其自然地发展。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