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溯源书写记忆 探寻“文房四宝”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东方早报》   2007-08-16 10:39:29

    中华传统民俗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世界文化遗产一直让国人耿耿,而最近有报道称,中国传统乐器笙又被韩国列入申报“世遗”的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科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着手进行的“文房四宝”申遗工作显得备受各方关注―――早报记者近日通过采访业内人士,溯源古老的书写记忆,试图探寻“文房四宝”的历史与现状。
   
  正如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所说:“抓紧时间对文房四宝进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是民族的一件文化大事,若非如此,万一韩国、日本等地也开始组织申报,要求对文房四宝传统产生技术进行保护,这又如何对得起几千年前祖宗留给我们这笔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呢?事实上,韩国、日本等地的文房四宝制作技艺的确源自中国,他们目前的制作技艺也仍然沿袭中国古法。”
   
  “文房四宝”具体是指笔、墨、纸、砚,在当代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中,“文房四宝”已经渐渐变得疏远甚至被遗忘。而它们原本与中国人的生活是那样密切,在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绵延传承中担任着那样重要的角色,共同的书写方式,让中国人有同脉同源的文化认同感。而经由文房四宝串联起来的书写方式更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的文化……
   
  郭海棠说:“现在南方多家媒体已用粤语向海外华语地区宣传了申报这件事,作为行业会长,我感觉压力很大。文房四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完美地向世界展示全民族的文化之宝。不要再出现韩国对传统节日端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后带来的尴尬。”

  唐代才女薛涛作《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歌咏砚、笔、墨、纸,足见古人不可一日无此“四友”。而现在,要让普通市民拿出笔墨纸砚齐备的一套“文房四宝”,恐怕十有八九都难以凑齐,而要藏有浙江湖州的毛笔、安徽泾县的宣纸、屯溪的徽墨和广东肇庆的端砚这“文房四宝”中的顶级品,更是非大书画家收藏家莫属了。
   
  谈到“文房四宝”,上海书法家协会童衍方、唐逸览、王伟平、龚继先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发出了今不如昔的感慨:“所有的品牌都是老瓶装新酒,味道已差矣。”

  工艺“千万毛中检一毫”已成往事
   
  童衍方向早报记者介绍:现在要挑中“尖、齐、圆、健”四德占全的笔,就像碰运气。制笔技艺是世代沿袭,秘不示人。由于口传身授断了血脉,到现在连好的修笔工都没有,看一支笔就折射出了整个行业的状况。古人制笔经浸、拔、并、梳、连、合等上百道工序。唐代白居易有诗云:“千万毛中检一毫”,可见其精细的程度。现代人在处理笔头、修笔时都用“毛估估”。而古时工匠对待手中的笔就像对工艺品,将毛长短分开列为十档。好的笔凝集了自然精华,对艺术家来说就像充满了生命。
   
  文人墨客过去对宣纸赞不绝口,但都无关宣纸工艺。真正的宣纸加工技艺(绝招)仍然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如今,宣纸技术和艺人的断层令人忧虑,传统宣纸生产工艺和现代书画纸之间的差异同样没有得到广泛认识。
   
  谈到墨,王伟平向早报记者介绍,劣质墨在磨的时候发出淅沥沙拉的声音,让画画写字的兴致都败掉了,不仅如此,还损伤砚台,好砚被划对书画家是一种折磨。
   
  但在厂家工艺较古代水准打折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书画家对文房四宝品质不加重视的现象。既然用户能够接受打折扣的水准,厂家又何必去挑战难度高峰。唐逸览是唐云之子,说到他父亲的作画习惯:没有备齐适手心爱的四宝,书画家不会轻易开始创作。可现如今,这样真正追求完美的书画家已是少而又少。一些对自身要求不严的书画家,碰到求字画者众多时,他们的创作就出现了只求“多快好省”的局面,而不在意文房四宝细节品质。
   
  很多书画家早就抛弃了墨锭而习惯用成品墨汁创作。殊不知这些用墨汁创作的字画过上几十年后,不但墨迹会变淡,严重时,墨痕还会开裂脱落。
   
  文房四宝协会郭海棠会长向早报记者介绍说:部分文房四宝生产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背离了千年来行业先辈们不惜工本,精雕细作的产品制胜秘诀,对原材料选择,产生工艺、产品质量标准把关不严,导致高端使用者会发出今不如昔的感慨,但要做到完全师法古人又谈何容易。由于每一件文房四宝从原材料到最后加工成品都需历经多道工序,生产周期长,决定利润产出慢,加之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简化工艺,降低原材料选择标准以提高利润。
   
  书法家龚继先曾在善琏地区结识了一位只做高端湖笔的老人,据说,老人的作坊现在已被迫倒闭。
   
  环境行业萎缩不是谁的过错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文房四宝”中,泾县宣纸和肇庆端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而笔和墨则存在一定程度的萎缩与退化,这种颓势尤以进入电脑时代后为甚。不能说当地政府在扶持传统技艺中无所作为,事实上,“文房四宝”均已经过所在地区的积极发掘保护,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出现萎缩不是谁的过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发展所致。
   
  湖州市湖笔协会会长李金才对早报记者说:“前几年我国中小学还将毛笔书法课列为必修科目,现在只被列为兴趣课程。有了电脑后,很多人平时连钢笔、圆珠笔都很少用,更别说毛笔了。现在连中低档产品都有萎缩趋势,还谈什么占市场总量极少的高端产品呢?”
   
  湖州市群艺馆工作人员向早报记者介绍,目前在湖州地区从事湖笔制作的总人数不超过1400人,人数已较以前有所下降,年产量约1000余万支。善琏湖笔厂的“双羊牌”和王一品笔庄的“天官牌”是当地的两大知名品牌。“双羊牌”曾作为国礼和邓小平同志特制工作用笔。
   
  “双羊牌”已获准在日本注册登记,但这样的大厂,其湖笔生产只有四道工序在车间完成:水盆、择笔、装套、刻字,余下的都由工人带回家里去做,产品质量无从保证。而一些作坊式的企业。更是只雇了几名技师在店面房里组装,原材料半成品都是从镇上其他散户家里收购来的。
   
  红星宣纸厂厂长向早报记者介绍,制作宣纸,要先把檀树皮剥下来,加上稻草,把它们浸泡起来,泡烂的原料还要经过日晒、雨淋、露炼等方法,过上一年才刚刚得到天成的纸浆,这个过程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有些厂家就会在这些初期加工步骤中加以简化,为的是能更快缩短周期,加快利润产出。在市场需求有限时,如何把技艺传承下去,不失去原有精髓或许是在忙于申报过程中最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在规模缩小时,考虑如何将产品做精做细才是未来整个行业的出路所在。
   
  眼下,虽然各地都会定期举办声势浩大的“文房四宝”节,但其背后往往是当地意图打着文化节的牌子招商引资,对于促进文房四宝技术的传承发扬及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的作用均相当有限。

  生产谁能耐得住眼前清苦?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湖笔的故乡湖州善琏镇就为上海、苏州等地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做贴牌生产,而善琏本地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出口渠道。很多经营厂家都是借助召开行业展销会等时机树立产品形象,而未能积极开拓寻求其他推广方式。不只是企业,就连整个古镇善琏也没能对自身进行形象推广。在古代名声大噪的湖笔故乡善琏镇,到今天却不为人所知。古镇上的中国湖笔博物馆,也已几近闭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把在善琏镇永欣寺写败的五大箱笔头埋入晓园,取名“退笔冢”的故事,和各地老字号笔庄百余种精品湖笔一起被锁进了大门内。
   
  营销专家认为,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层调研,开展度身定制业务等是企业把产品做精的一帖良方。一些书画家已经开始请信得过的厂家定制笔和纸。
   
  相比之下,广东地区的开放政策也给端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肇庆端砚协会副会长程文介绍说,现在大多数制砚单位均为个体所有,年轻人高中毕业后,有的也愿意加入制砚行业,因为端砚在实用功能有所衰退的同时作为礼品,它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变为艺术品后,也决定了端砚能卖出好价。同时,肇庆当地举行的端砚节也使该产业在当地呈现出一派兴旺。程文说,砚的关键在于石材,好的石材越来越少,加上书画家本身消耗小,现在定做的客户大多追求砚台的雕工装饰,这倒显得有点舍本求末了。
   
  上庄老胡开文墨厂的胡嘉明不认为度身定制是一条出路。这是由墨的制作流程决定的,如果要定做不可能只做一锭,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墨,够画家用一辈子的了,不会有需求。
   
  现在厂里也体会到,好东西不能急着卖,老胡开文墨厂建厂初期的产品,过了几十年,“火气”跑光后,现在反倒卖出好价钱。古人再次用事实告诉我们,急功近利是出不来好东西的。
   
  事实上,宣纸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红星宣纸厂一些老版本的纸成了热门产品,因为书画家们都清楚越是时间早的产品,工艺质量越能有保证。对于真正能生产好东西的厂家来说,耐住眼前的清苦,在未来就能取得应得的利益。
   
  照郭海棠的说法,做文房四宝,没有哪家企业不是在艰苦条件下,进行着传统的原始的生产。古代人或许不像现代人那样浮躁,不知道这样的作业方式对他们来说算不算辛苦,但从存世的古代文房四宝来看,几乎每一件都堪称艺术品。作为全国行业协会会长郭海棠几乎走遍每一家生产文房四宝的工厂。他说,以湖笔举例,工人工资低,但技艺要求高,制笔工的工资,一般每月不超过1000元。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手眼俱到,经年累月制笔工都落下了肩椎病,视力也下降了。而做水盆的工人双手更是长期浸泡在水里。湖笔利润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
   
  更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的青黄不接,鲜有年轻人会对成为做笔墨纸砚的师傅感兴趣。湖笔的从业人数每年大约以8%~10%的比率递减。湖笔制作行业中最“年轻”的技师43岁,这可能是文房四宝中最后继乏人的。
   
  郭海棠会长介绍说,最艰苦的要属制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常少不了吸入碳颗粒。目前,日本的制墨工艺也是一样,作坊条件艰苦,工人脸上少不了烟灰,身上去不掉油腻。从环保、劳动力等角度考虑,日本的这类传统作坊也在日趋减少,但他们对墨仍有较大需求,所以,日本成为了安徽当地墨厂的最大市场。

  经营老字号不可吃“老本”
   
  文房四宝的制作经销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有些老字号至今还因其优质产品与服务而为人称道,但另有一些则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忘却了传统的经营理念。
   
  文房四宝协会郭海棠会长介绍,兴起于乾隆年间的王一品斋笔庄,享誉240余年,但近年来“王一品”老字号却面临牌子被做砸的危险。据悉,笔庄经营者近年来为了追逐更大利益,采购低价位成品,以次充好,导致客户对其品牌失去信任。“王一品”笔庄现象折射出整个文房四宝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自南唐李廷圭始创徽墨以来,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历代徽墨中,北宋潘谷,明代程君房、方于鲁,清代曹素功、胡开文、汪近圣、汪节庵四大名家,都名扬天下。现如今,仅“胡开文”这一老字号在安徽当地就有数十家,绩溪县城一家,上庄“胡开文”有四家,上庄老胡开文墨厂厂长胡嘉明向记者介绍说,1980年代,有关方面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只要厂家申请注册为“胡开文”都能予以放行。另一方面,“胡开文”创办人胡天注子孙众多,大家都说自己得到前辈真传,是正宗,让人也不知道该保护哪家好了。
   
  而在肇庆,当地的每家制砚厂都以正宗端砚自居,真正的老字号却几乎销声匿迹。

  原料之痛
   
  那杆笔再也无法得心应手   
   
  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索取当取之有道,任何涸泽而渔的做法最终只能是无鱼。在文房四宝行业中,这种现象也一样存在。
   
  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狼毫”的供应源黄鼠狼数量这两年正日趋减少。东北出产的黄鼠狼尾毛统称“辽尾”,毛长而柔嫩、锋颖深,毛锋细腻,毛性比较柔和。往往越是上乘的原材料,产自越是稀缺的动物。
   
  郭海棠介绍,全球气候变暖也影响了原材料质量。当外界环境处于摄氏零下2度到7度间生长的羊毛最利于制笔,其纤维韧性、内部蛋白质含量皆能确保艺术家行笔如有神助,但近两年的气候令羊毛质量大不如前,没有好的羊毛根本上就阻碍了好毛笔的制作。而古时不单气候适宜,对于原材料选择更有一套严格监控。如宿羊毫就是于夜幕低垂时所取的羊特定部位泛出光泽的毛,今不如昔也不足为怪了。
   
  安徽省泾县红星宣纸厂厂长介绍说,当地的青檀树和燎草是宣纸的必需原料,但是檀树皮的剥取必须在冬季才能进行,而青壮力大都外出打工,在寒冬腊月剥檀树皮的苦活就少有人参加了。当地的原材料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厂家不得已从外地购入。
   
  上庄老胡开文墨厂厂长胡嘉明介绍,佳墨具有“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特点,而其香不衰的原因则是由于在墨中加入了麝香、熊胆等珍稀香料。现在这些都属于名贵药材,国家有严格控制,现在高档墨中最多也仅限于加入冰片。
   
  郭海棠曾几乎跑遍矿山砚坑,她介绍说,1300多年前的唐代已经开始在老坑开采端砚。前几年,肇庆当地为了保护端砚资源,所有砚坑禁止开采。而在安徽歙砚出产地,当地一些人直接用土炮轰开山体,采到石头就直接贩卖给采购商,拿去产生砚台,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砚台还打着歙砚的旗号。
   
  书法家王伟平告诉记者,好的端砚石质细腻、滋润如肌肤,因为出乎天然,所以发墨不损毫,更妙的是好砚磨出的墨冬天不结冰。这一切都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采砚石以手工为主,工人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采出来的砚石再经细选,最终能被制成砚台的只占三四成。(记者程奕)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