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瑞信:股市调整不会伤害中国经济整体
来源:财经 陈昌华    2007-06-16 09:33:07

   股市调整对中国经济不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除个别领域,对居民消费和其他各类资产价格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5月31日之后的短短数个交易日内,股市做出了较为明显的调整。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股市持续调整,究竟会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如果股市调整对真实经济有影响的话,也只会是较为局部性的,而且将集中于某些地区和产业,不会对中国经济整体造成太大的伤害。


  原因在于,目前企业对股市筹资的依赖程度并不太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中国居民和企业在2006年期间,外部融资总额接近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接近3.3万亿元(约占82%)为银行贷款,通过股市筹集的金额不到2300亿元(在所有外部融资中约占5.6%)。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融资绝大部分还是靠银行贷款。因此,如果这轮股市调整不对银行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产生冲击的话,那么,它对整个中国经济的资金供应和整个支付系统的稳定性将不会产生重大的负面作用。推而广之,它对诸如生产、外贸和投资等方面的影响也将是十分有限的。


  但是,股市调整对居民消费和其他各类资产价格的影响又如何呢?在短期内,这方面影响看来亦十分有限,但在个别领域中可能较大。


  首先,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银行存款和现金2006年仍在中国居民全部资产组合中占据着约85%的比重,与之相对,股票和客户保证金存款只占约7%。


  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虽然股市在最近12个月中上升的幅度非常大,但到今年4月底时,流通A股的总市值还只有约5万亿元人民币。


    相比逾17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来说,这个比例只有约30%,比2001年5月上一个股市狂潮时的25%略高。其中不难看出,中国居民财富的很大部分还没有投到股市中去。


  此外,我们也可以结合过去几年消费数据的变化来探讨这个问题。上一个A股市场的高峰是在2001年五六月间,当时上证A股指数约为2300点左右。随后,股市一直下跌,A股指数在2002年底约为1400点左右。到2005年5月,则跌到1100点左右。


  若对照一下同期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发现,在2001年5月时,零售总额的年增长幅度为11.1%;到2002年底时,增幅减慢到9.2%;在2005年5月时,增幅则为12.8%。而最近一期的数字为2007年4月的数据,增幅为15.5%。


  若上述这组数据可作为参考的话,我们得出的结论将是,经济增长速度对消费的影响远大于股市对消费的影响。在2001年至2002年间,中国经济的势头略逊于此后的几年,消费增幅从2001年中的11.1%下跌到2002年底的9.2%。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为股市下跌的负面作用。但当经济从2003年开始加速后,股市持续下跌对消费增长已起不到什么作用。可以这样认为,从2002年底到2005年5月期间,股市持续下跌,但消费持续走强。


  当然,一些高端消费品(如高档汽车和名牌时装)的销售,确实会受到股市下跌的负面影响。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大城市的消费,也往往较易为股市下跌所累。但总体而言,只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还在,中国的整体消费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


  至于股票和其他资产(如房地产)价格的关系,可能更为复杂。如果流动性过剩是推动中国资产价格上升的核心力量,如果股市真的冷却下来,这些游资会不会转移到房地产、古董或者港股等其他资产中去?如果答案为肯定的话,这些资产的价格反而会获益于股市下跌。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股市真的大幅下跌,造成很大的负面财富效应,对高档房产等贵重资产价格的杀伤力将非常之大。


    从过去几十年全球股市的历史经验看,绝大多数情况下,股市下跌后其他资产的价格都会随之下跌。


    因此,对那些期待股市下跌会带来新一轮房地产热潮的投资者而言,这点历史经验不可遗忘。

    作者为瑞士信贷中国研究主管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