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何陷入海外收购困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07-06-15 11:53:51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呈风起云涌之势,但收购后中国企业往往陷入了无限的麻烦之中无法自拔。据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收购先进的欧美企业是迅速拉近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办法,海外并购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挥之不去的“致命诱惑”,所以及时总结前车之鉴成为当务之急。但在走出去之前,有很多功课是必须要做足的: 首先是对政策风险充分估计。近年来,中国危胁论在西方颇为流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收购难免会遭遇敌视的目光,尤其是在资源领域的收购,更是引起了东道国政府的谨慎甚至恐慌。例如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及两次收购俄罗斯石油资源,便因为政治原因而均以失败告终。而联想与IBM的“联姻”,差点也被美国政府“棒打鸳鸯”。如果与相关国家的政府部门沟通不利,原本“简单”的并购交易被附加上政治、外交等各种复杂因素,随时有可能招致大麻烦。 其次是文化差异的冲突。在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后,华尔街最担心的也是文化的整合问题。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标多是欧美成熟企业,而这些企业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并希望保持自身的文化。中国企业则倾向于“企业家化”,企业文化以强大的家长制和强调个人忠诚为特征,这与大多数西方企业强调“专业化”的文化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完美融合。 再者收购后的管理也很让企业领导头痛。中国企业走上海外收购之路,不但需要明确的战略和资金,还需要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时刻准备面对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的磨难。当年首钢收购秘鲁铁矿后,由于首钢未能处理好与当地工人的关系,尽管钢铁价格最近几年有显著上涨,但过去的9年时间内首钢在秘鲁铁矿仅能做到收支平衡。 中国企业在公关和传播能力上的普遍欠缺,也是整合成功的一大要害。中国企业在进行收购的过程中,对媒体通常采用比较低调甚至是沉默的做法。有专家分析,对公众沉默是海尔跨国并购美泰克失利的主要原因———无论中外媒体如何轰炸,海尔始终以沉默示人,这一招秉持的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谨慎作风,但在美国公众看来却是海尔在逃避问题。这不但导致了海尔的最终败北,也丧失了一次向世界宣传与推广的良好机会。 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管理人才的极度缺乏。李?耀在总结自己的失败经验时,提到国际人才的培养必须加速;而并购后的TCL人才也严重不足,以致以往需要具备三至五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才可外派的规定,很快被缩短为一年。而与中国形成对比的是,近年来印度也掀起了一股海外收购热潮,并购后的情况比起中国来要好得多。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印度公司里有一批非常国际化的人才,他们有大量能操一口流利英语的各级人才,比华人更容易融入西方社会。印度民营企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企业家的国际化程度也很高,一个很小的企业可能都会用全球视角思考问题。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