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文化 | 专题 | 评论 | 展览 | 娱乐 | 动漫 | 人物 | 品牌 | 经营者
文化名人 | 财富人生 | 方盛品牌城 | 网络学院 | 文化高峰论坛 | BLOG | 论坛 | 传媒联盟
剑指“三大目标”长虹九大战略军团横空出世
来源:四川在线    2007-08-08 10:26:07

    三年来,长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组织结构调整。组织结构从事业部制到模拟子公司制;再到按产品线划分,形成九大SBU(战略业务单元)。综观两次调整,虽然时间跨度较大,形态略有不同,但主线相同,放权和提速的主要精神仍一脉相承。这是因为,赵勇在调整中提出了清楚的“三个目标”。
   
    2006年,长虹再现王者归来的迹象,销售收入在经历14年的徘徊后,一举突破200亿大关。
   
    长虹经过艰辛的变阵——组织结构调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阵型——构建了九大“产业集团军”,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孤军奋战,到九箭齐发,不仅意味着长虹的产业在齐头并进,更意味着长虹开始找到一条产业协同的发展之路。
   
      围绕三个目标寻找阵型
   
    长虹变阵,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喜欢足球的人都知道,新教练上任,面临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挑选什么球员入队,二是选择什么阵型——资深教练会根据球员的特长,选择最适合球队的阵型。或是防守反击的442,或是进攻为主的351。
   
    阵型无所谓好坏,关键是适不适合自己。
   
    2004年,当赵勇重返长虹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适合长虹的阵型——组织结构是什么?由于各种原因,长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用“火车头”式的组织模式,在特殊年代,这种高度集权、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长虹的迅速崛起立下了大功。
   
    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这种组织结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市场,彩电市场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长虹必须作出迅速的反应。二是长虹也不是当年的长虹。长虹从一个偏安西南的小厂,成长为彩电大王。现在,长虹的企业规模,员工队伍也扩大了上百倍。在市场和企业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再用原有的组织结构治理企业,无异于“刻舟求剑”,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因此,2004年,当赵勇再掌帅印时,他主导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对长虹进行经营机制改革,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从火车头向联合舰队转型,长虹数码、网络、电子系统、电池等产业相继独立运营。更进一步,2006年10月,长虹推出九大战略业务单元,对于此次调整的目标,赵勇给出了清楚的答案。希望通过调整,达到三个目标。一、提升长虹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二、明晰经营责任;三、培养长虹的企业家群体。
   
    组织变阵长虹谋求提速
   
    如何才能达到这三大目标呢?
   
    以前长虹之所以如同大象一样反应慢,是因为“火车头”式的组织模式下,信息传导的环节多。一个信息,从基层反映到高层,渠道单一,时间漫长,再加上高层会商,决策后再反馈到基层,战机也转瞬即逝。要想快,长虹一要减少中间环节,二要把一些权力下放。
   
    赵勇决心为长虹另换一个阵型——将公司从事业部制转为子公司制。通过拆分产业,放权各产业公司,来增加各公司的活力。
   
    在此思路下,长虹先是调整了经营思路,从以往集约化规模效益求胜,转变为“以财务为主线,以利润为核心”;二是改革长虹的“火车头模式”,建立“联合舰队”,一改原先集团大包大揽的集权模式,把经营职能下放给各个产业公司。
   
    这次改革,意义非凡。以前,长虹的销售是大锅饭。长虹产品线众多,但基本上所有产品销售都捆绑在彩电平台上,各地分公司经理,扮演着“全能管家”的角色,既要销售彩电,也要负责销售空调,甚至电池等。但这种什么都管的模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管好。
   
    而在这次改革中,原先附属在彩电平台上的诸多产业,纷纷拆分出来,由各产业公司自主运营发展。比如2004年7月以来,长虹将空调拿出来,实现研产供销一体化。同样,长虹电池、视听及网络等产业也开始直接面对市场。这种拆分,大大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比如长虹订单处理周期由原来的3天以上,提升为实时处理。2005年,长虹资金周转率由2次/年,提高到7.8次/年,财务结账周期由15天以上提速到6天以内。
   
    速度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活力,2005年,长虹空调一举增长250%,销量达到158万台。长虹电视销售也同比增长35%;长虹电池大幅攀升50%,长虹数码更是达到300%增幅。
   
    声音组织调整要达到“三个目标”
   
    长虹去年进行了公司建业史上最大的组织结构调整,建立了以产品线为中心的责、权、利相对应的新的运作架构,并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新架构的形成,达到三个目标:
   
    1.提升我们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2.明晰经营责任;3.培养我们的企业家群体。——赵勇
   
    迎接挑战打造企业家团队
   
    但赵勇仍没有就此停手,两年后长虹再次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
   
    据了解,此次调整是对上次调整的进一步修正。两年来,长虹原有的事业部已经逐渐被独立的子公司取代,但与业务相关联的独立子公司在业务协同上表现不尽人意,所以有了九大SBU的产生,目的是为了在集团层面进行资源整合。
   
    据长虹内部人士透露,2006年10月,长虹再次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长虹内部人士称,在之前的体系下,长虹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独立运营,去年开始,按照产品线划分,由SBU领导负责,呈线性结构。而集团层面保留的研发部分,主要用于各产品线共性技术的研究。
   
    据了解,长虹集团新的调整为,按照产品线划分,形成九大SBU——多媒体、白电、零部件、海外事业、IT产业、服务、房地产、新能源、新产业。
   
    据了解,长虹集团目前有51个子公司,基本都纳入九大板块体系中。
   
    这次调整,与2004年的变革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地方:放权。
   
    据悉,9大战略业务单元(SBU),推行首长负责制。九大SBU各设管理委员会,由SBU各个子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等高管构成。在管控模式方面对控股子公司实施战略型管控,而对参股子公司实施财务型管控;在各层次角色定位上,母公司成为“投资控股公司”,战略业务单元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而总部职能部门则更多行使战略指导、综合服务等职能。
   
    这意味着9大战略业务单元的负责人,实际上扮演了一个“独立企业领导人”角色,拥有比以前更大的决策权。“在新的架构下,长虹的情况是,赵勇这个大董事长后,跟着9个小董事长,今后,我们这个板块的发展和持续经营问题,就不好意思再找赵总了,而要靠我们自己了。”一位新任SBU的董事长如是描述这个新的变化。
   
    据了解,长虹此次组织构架再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应对多元化的新局面。2004年,长虹进行第一次调整时,产业主要集中在彩电、空调上。但两年来,长虹在产业上进行了拓展,已涉足家电、通讯、IT、网络等多个领域,多元化的产业布局,要求长虹用新的组织架构来适应。
   
    长虹新闻发言人何克思认为,过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多元化的发展,现在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九大板块独立运营更能够适应多元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何认为,此次调整更具深远意义的是,通过各大模块独立运营,长虹开始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企业家团队,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在内,逐渐形成中国家电业“豪华”人才阵容。
   
    确保责任长虹两手一起抓
   
    经过此次调整后,赵勇只要抓住九大SBU的负责人,而不用分神于各业务的经营管理,但这就对长虹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权力的下放,各产业单元有可能“各自为战”,使协同效应降低。
   
    长虹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在传统的火车头模式下,大家只管跟着董事会走就行了,不用思考方向,只要火车头的方向正确,整个团队的方向就不会错。但在新的架构下,方向感很重要。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一些产业就会跑偏方向”。长虹的一位中层干部认为在新的组织架构下,必须对各产业总体方向作出规划。
   
    据了解,为了保证各大业务单元能沿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长虹公司在成立九大业务单元、放权的同时,进行了“两手抓”工作。
   
    一是坚持四个统一原则,即基本管理制度统一、核心价值观统一、品牌管理统一、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赵勇称,允许不同SBU形成与核心价值观不冲突的文化,比如零部件和整机的文化可以不一样,但长虹的核心价值观要一致;为维护品牌的共同价值,要对各SBU提出共同的要求等。
   
    二是推行了新的绩效管理方法,监督、引导、促进各子公司沿着整个集团的发展战略前进。据了解,长虹对子公司的绩效管理采取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中长期和短期考核相结合、惩罚和激励相结合的分层次、分阶段的立体式绩效管理方法。采取了以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为主的短期绩效考核方式。同时采取了员工持股计划、员工创业计划、员工利益分享计划、股权激励等中长期的激励管理方式,使各产业公司明晰彼此的经营责任。“我现在给各SBU的时间是1年,出现问题就给黄牌,两次黄牌后就是红牌。”赵勇说。因此,虽然放权,但并不意味着各产业单位就此成为无人过问的“独立王国”,长虹高层仍在较高层面进行着战略指导、监督工作。
   
    从彩电孤军奋战,到众多产业九箭齐发,长虹的发展将再掀狂飙。 
  
 

| 相关文章>>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版权说明 | 隐私权保护 | 专家顾问 | 法律顾问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101101
上海电话:021-62681277(总机)   传真:021-62681277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方盛文化传媒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1 方盛文化传媒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1)0685-0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上海方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传媒联盟:方盛艺术品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