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选教师”能否选出世界一流清华
来源:红网 作者:代福华 2007-07-24 10:39:48
在舆论对海选的一片质疑声中,近年来屡遭国人诟病的国内名校清华大学又祭出了在全球海选教师的大旗,并言之切切“校内外、海内外有任职资质的人同等竞聘,不再区分对待”,“严查申报材料”云云。(7月22日《新京报》) 清华大学不愧为国内“双雄”之一,勇气真可谓十二分的可嘉。 清华大学是肩负着国家和人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厚望的重点胚子。而清华大学也抱着不负众望的心态,近年来屡屡推出重要举措,全球海选教师恐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那么,清华为什么会出此重要举措呢?全球海选教师能不能海选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呢? 大概是受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名言的启发,“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不乏钢筋水泥筑起的雄伟大楼,其规模也远非国外不少名校可比,教育部的“白银”像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入,可是为何清华大学还离世界一流的距离那么遥远呢?对,缺少大师,缺少人才。全球海选教师的重要举措也就在这样的逻辑下出台了。 当然,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视野范围内选拔人才,全球海选教师本身无可非议。然而,清华大学是否真的缺乏大师、缺乏人才呢?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的真正桎梏是什么呢? 作为十三亿人口大国的中国,最不缺乏的恐怕就是人,而这众多人口中必然会出现相当一批极为优秀的人才。可以说,作为国内高校“双雄”之一,清华大学集聚了国内一大批一流的专家学者、汇聚了国内最优秀的生源。而这些教师一旦出国便有不少可能成为世界名校的名师,包括清华在内的国内名校学生也成为哈佛等世界名校争抢的优秀生源。 由是而言,清华大学并不见得缺乏人才和大师。那么,为何清华大学“多快好省”的世界一流名校之路却如此坎坷呢?考察世界名校的成功之路,对清华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将大有裨益。首先,名校之可谓之名,就在于其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人文精神、浓厚而自由的学术氛围。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师也不过是人文精神及学术氛围熏染而出的成果。深厚的人文精神也好,自由的学术氛围也罢,均不是短期内能够形成并完善的。靠搞运动的方法难以建设世界一流名校。尚未有任何一个世界一流大学是靠下任务、定目标而“如期”建成的。第二,名校有着教授治校、学生参与管理的优良管理体制。民主制度不仅带来西方国家的繁荣,也带来了学校管理制度的优化。教授治校、学生参与管理就是民主制度在高校中的体现。校长往往类似于立宪制下的国王,是学校的代表和象征,学校真正重要的事务,尤其是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及学术问题的决策都有教授参与。此外,学生也可进入学校管理机构对学校重大决策发表意见。而我们的学校内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自然更免不了受到外部行政干预的命运,科研经费拨付的权力当然也在于领导。因此,学术研究的自由度可想而知。 只要做到严格把关,全球海选教师是件好事,对清华大学有利无害。可是,若想真正建立世界一流名校,必须进行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教授治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从而形成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浓厚而自由的学术氛围。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还怕培养不出金凤凰?
|
| 相关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