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迎来96岁的生日 谁解季羡林?
来源:《广州日报》 2007-07-17 10:28:02
为了庆贺季羡林96岁生日,由季羡林的学生、著名学者、散文家卞毓方创作的《季羡林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昨日正式出版。在该书出版当日,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北京,专访了本书的作者卞毓方。在卞毓方先生的带领下,记者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303房间见到了季老,已经96岁高龄的季老如今精神依然矍铄,只是不能站立,但意识非常清晰。季老很高兴地接受了本报记者拍照的要求,并责怪卞毓方先生不把新书带给他。 季老告诉记者,8月6日就是他96岁的生日,希望能借广州日报向全国关注他身体健康的读者表示感谢。 本专题采写记者 吴波 记者探望季老:“我的精神还不错!” 住在康复楼的季老穿着医院的衣服,书桌后面是一个巨大的寿字。看见卞老师和记者后,他很高兴,称《季羡林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所有他的传记中写得最真实,最传神的一部。见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他,他便很爽快地答应了记者的拍摄请求,笑道:“你们看我的照片还能上报纸吗,我觉得我的精神还不错,哈哈!” 季老告诉记者,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培养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12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季老的秘书杨锐告诉记者,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他的性格平和、宽厚、朴实,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了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喜爱动物花草,甚至“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情、真实、真切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 对话卞毓方:寻找解读季老的钥匙 作为季老的学生,卞毓方曾在政府机关工作过,还曾下海经商。“我最终觉得我无法在仕途上走下去,对季老的崇拜以及一个骨子里真正属于文人的我,最终选择了做学问。” 季老人生: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记者:您怎样概括季老这一生? 卞毓方:我在书里将季羡林的一生提炼出八个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这八个字,分别来自季老对清华的评价“清新俊逸”,和对北大的评价“沉郁顿挫”。我的本意并不是要把老人一味拔高,只是强调他清华出身,北大执教,兼有两校的精神气质而已。 记者:作为季老的学生,这本书里有没有您违心的成分? 卞毓方:季老是一代学术大师,同时作为我的老师,很难说一点没有,但我写季羡林先生的传记绝对是每个细节都要考证的,光搜集的资料就达到数千万字。 季老曾说过,“在1949年以前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取得了中国。现在反腐败,只要下决心,我看应该能够有办法解决。”有人笑季先生说傻话,有人说季先生天真。也有人说大学者、大学问家就是这样的,像个孩子。我写这本书,希望能帮读者找到一把解读季老的钥匙。 记者: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季先生当年考清华,作文题目,按老人家自述,是《梦游清华园记》,而你这书里,却写成:1.《将来拟入何系,入该系之志愿如何?》2.《新旧文学书中,任择一书加以批评》。怎么写的和季老不一样? 卞毓方:我写的是正确的,季先生年纪大了,记错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可以理解的,我写传记,对老人家的话,决不照搬,比如他考清华、北大的试题,我都到二校查了原始档案。 记者:你自己觉得书里还有没有类似的疏忽或错误呢? 卞毓方:或许有,但我可以保证《季羡林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错漏少,如果有读者挑出一处错误,我将奖以有季老签名的书一本。我在这里绝不说大话,广州日报可以给我做见证。 关于“三十年河东”论:强调的是勿忘东方文化 记者:我看到季先生有文章回忆胡适、陈寅恪等老师一辈的人物,在季先生和你的接触、讲述中,他讲到哪位老师比较多一点? 卞毓方:有时他提到胡适,也不像当时的极端看法那样认为胡适“反动”,该肯定的还是肯定的。季先生还回忆过他的老师陈寅恪先生,他说:“一旦批到陈寅恪先生头上,我心里就感到不是滋味,虽然经人再三动员,我却始终没有参加到这一场闹剧式的大合唱中去。我不愿意厚着脸皮,充当事后诸葛亮,我当时的认识也是十分模糊的。但是,我毕竟没有行动。现在时过境迁,在四十年之后,想到我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差堪自慰,能够对得起老师的在天之灵了。” 好些年前季先生写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还很敏感,我劝他别写,写了也没地方发。但他坚持要写,他说这是他的真实想法,他还说当时与胡适在一起工作的人剩下的不多了,我要不写出来就不舒服。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季先生对恩师特别重情谊。 “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去中国社科院当副院长,但他不去,可是1978年让他兼任北大副校长,他却答应了。有人不理解地说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去当,他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就是想当他的教书匠。 记者:“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似乎是季先生引起较多争议的观点。您怎么理解他的这个观点? 卞毓方:季先生常说:“文化交流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如果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的进步恐怕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季先生认为,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我认为季先生的意思是说,21世纪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东方文化,而且要以东方文化为主,发挥东方文化的作用。用季先生的话说,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季羡林小传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作者: 卞毓方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7年7月
|
| 相关文章>>更多 | |